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人民积极大生产的画面,在当时拍摄的一百多部电影中被生动地呈现了出来。而当《五朵金花》首次闯入人们的视野中时,凭借着轻松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幽默愉快的喜剧题材,电影顿时在整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金花热潮”,它让人们首次领略到大理风花雪月的出世之美。在湖光三色之下,“苍山脚下找金花”的美丽爱情故事至今让人感动不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五朵金花》在中国电影史上都被奉为经典之作。作为编剧之一的王公浦在谈及那段往事的时候,却依然记忆犹新。
王公浦生于1922年,河北磁县人,1948年前任小学教师,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三军文工团团员,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创作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昆明市文联专业作家。据他所述,1949年参军后,他即跟随二野四兵团陈赓大将的部队来到云南,从此便与云南这片土地结下了情缘。
1954年4月,在作家冯牧的带领下,王公浦第一次来到西双版纳,长期深入的采访,让他对那个美丽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那段时期里,王公浦全心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说创作当中,并与前妻赵季康先后合作完成了《两个巡逻兵》和《摩雅傣》剧本。这两个剧本的成功,为1959年夫妻二人受命创作国庆献礼片《五朵金花》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时王公浦已经在西双版纳盖好了房子,准备长期生活下去,突然接到组织通知,要求创作出一部轻松愉快的以大理白族载歌载舞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山光水色为素材的电影,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接到任务的王公浦觉得十分光荣,但此时已是1959年的三月下旬,距离国庆献礼只有七个月不到的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剧本并拍摄完成,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然而,4年前的一次大理之行,似乎早就预言了后来即将发生的一切。王公浦在《十年一觉金花梦》中记录了1955年他与赵季康洱海泛舟时的对话,他感叹道:“大理的水光山色实在太绝妙了,一定要把它写进作品中让世人知道”。赵季康回应:“文字是很难表达的,最好能用电影的镜头把这景色都拍摄下来,让人们亲眼目睹才好呢!”没想到,当年随意而发的一句感叹,竟在4年后成为了现实。
尤其在剧本创作之前,滇剧团刚好到大理深入生活,带回了丰富的背景材料。特别的是,其中有好几个叫做金花的姑娘,加上已经深入云南本土生活近十年的王公浦夫妇早已对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了然于胸,于是,他们找到了“金花”在艺术创作上的故事灵感,很快,一个《十二朵金花》的提纲便写好了。
但考虑到文本表现的长度等问题,在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云南省宣传部长袁勃等领导及文艺专家的指导下,王公浦先后把金花“十二朵”改成了“七朵”和“五朵”,最终剧本以《五朵金花》定稿并摄制开机。
从王公浦到大理边采风边创作剧本,到赵季康带着导演王家乙剧组到大理取景,正式开机的时候已经是5月30号。为什么开拍会推迟那么久?其中也有很多小插曲。王公浦说,由于当时大理的三月街(农历)三月份已经过了,为了给电影营造出应景的氛围,在大理州有关领导的组织部署下,当地群众临时现搭了两条街作为外景,并动员五六千人重新齐聚这里再来开办一场热闹的三月街集市。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大理民间娱乐表演比如绕山林、霸王鞭等再一次欢嚣起来,所以电影《五朵金花》一开始就是三月街很热闹的场面,然后紧接着蝴蝶泉对歌。
“明年花开蝴蝶飞,阿哥有幸再来会,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这句词是整个剧本的关键,就是这句话,才形成了找金花这个故事。虽说它的构思是有点巧合,但是王公浦却认为,作为艺术,就是要巧、奇,才能动人,才能使人愿意看,要是随随便便平常,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在《五朵金花》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想把它改编成电视剧,但最后都没有像电影那样成功。对此,王公浦说,《五朵金花》虽说是写爱情,写内心的爱,但是很严肃,没有冗琐的东西,没有口水的东西或者是让人感觉到不太美的东西。即使要一个好的体裁,但是一定要达到美的高处,才能成功。《五朵金花》导演是很有本事的。当初,剧本写出来以后,有人说这个剧本跟香港那些爱情剧本差不多嘛,没有什么区别嘛。但是,不一样,比香港一般的那些谈恋爱的剧本好在哪里呢,就是在艺术上比较严肃认真,但是又比较有内涵。
《五朵金花》大获成功之后,陈毅将其评为“五好电影”。第一是编导好,指的就是编剧和导演;第二是演员好,特别是杨丽坤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少女情怀,羞涩纯朴而又不失内在美;第三是音乐好,电影编曲由曾经创作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著名音乐的作曲家雷振邦亲自操刀,他将白族音乐的元素吸收过来,配出了《五朵金花》中一首首轻松愉快、朗朗上口的对歌;最后,是大理的湖光山色好以及影片配搭的色彩好。
1959年,《五朵金花》作为建国十周年18部献礼片的压轴之作隆重上映时,掀起了全国的“金花热潮”,先后在46个国家的公映,也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五朵金花》的生命力依然在延续着。阿鹏与金花纯洁无暇的爱情故事,以及那个年代同志之间单纯的友谊,仍让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是90后至今还为之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