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化,打从盘古开天地,就有“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章,也有位于川南一隅,鲜为人知的尧坝古镇。四川的“坝”很多,而在合江,一个“尧”字,却给小镇增添了些许神奇玄妙的色彩,让历代过客们沐浴着春风秋雨饶有兴趣地品味了千百年。
川南一带属丘陵地形,先民企盼多几分平坦的土地好种庄稼,于是就有了“张坝”、“高坝”之类的地名。因为世世代代崇拜尧王,而把一个亦人亦仙的“尧”字和一个平俚淡俗的“坝”字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并非建在平坝上之古镇的名字,无疑为小镇平添了几分神秘。尤其对于热爱寻幽访古的人们更是充满诱惑。于是,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我来到了这个默默隐伏在蜀南黔北山洼里的千年古镇。
尧坝古镇
尧坝古镇位于四川合江县尧坝镇,地处川渝黔结合部,距合江37公里、泸州22公里。古镇历史悠久,始于北宋,兴于明清,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尧坝古镇,古得让人有些起鸡皮疙瘩。这个有着密集人气的古镇,独坐在西南一隅,静静地衰老着自己的容颜、消耗着着自己的底气。大牌坊、老街、平房、石板路、东岳庙、黄桷树忠实地兀立在那,六百年如一日,见证着小镇在数不清的风雨中宠辱喜悲的洗礼与历练。
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独特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镇上古街道、古民居群、进士牌坊、东岳庙、大鸿米店、娘亲古榕树、九龙聚宝山、兴顺号、添寿堂、神仙洞、茶盐古道、龙眼井等历史古迹;纸伞店、染坊店、裁缝铺、铁匠铺、小酒肆、豆花馆、羊肉馆、黄粑店等民俗风情;构成了古镇古朴而又鲜活的生活风貌;而华夏文化艺术名人的故居,更给古镇套抹上了文风雅韵的光彩。
斑驳苍老的石牌坊,既是古镇历史文脉的标志,也是古镇的守护神
如果说尧坝的故事很有名,率先打动你的便是矗立在古镇南入口的清代三门洞进士牌坊。石牌坊虽破损斑驳,却依然威风十足,尽显古镇的英武豪情,成为尧坝古镇地标性建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皇帝嘉奖庚午科武进士李跃龙功绩而御立。牌坊雕刻精美,匠心独运,坐北向南,石结构,三重檐四柱三间,斗拱歇山式建筑,通高7.8米,面阔8.8米。牌坊上匾额、题对保存完好,一、二重檐上题有“营守府”“赐进士第”字样。中间两根石柱上刻有“景明北停处提刑按察仗司按察使王正常题”的楹联。
站在进士牌坊的门洞口,抚摩着沧桑古朴、青苔些许,却雄风依然的大石狮,不禁感慨万千。这对姿态神情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几百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古镇的春夏秋冬,任凭风吹雨打、世易时移,始终不渝地观望着父老乡亲的早出晚归。
俯瞰悠悠长街,一丝沧桑的神秘感油然而生。
尧坝古街始建于明清时代,为南北走向,长1000米,宽5米。街面弯曲呈S形,采用山区青石板和长条石镶嵌而成,跌宕起伏,无梯步,能通行车辆。北街是由镇上名门望户周氏家族修建,南街则是由武进士李跃龙为代表的李氏家族修建,故而尧坝古镇又素有周半场、李半场之说。
青石板街道、古民居建筑和融合道教、佛教文化特色的明朝古庙东岳寺、清嘉庆建筑大鸿米店、清代进士牌坊、神仙古洞等古建筑,无不具有显著的清末民初川黔地方特色。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称其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而现今尧坝在四川众多的古镇中之所以脱颖而出,更多取决于这方水土养育出的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反清斗士任大容、近代革命者梁自铭、著名导演凌子风、美学奠基人王朝闻、作家李子英、打工文学先行者周崇贤、美术设计师杨洪烈等一批文化名人。
呈S形的古街便从这里蜿蜒开来
在石狮身旁放眼望去,引人注目的便是镇南街头第一家的王朝文故居。从门面上看,故居原先与镇上大多民居并无多大差异,因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败。在尧瑾被评定为十大文化古镇后,故居外貌和内堂按原样进行了修缮,并陈设了不少王朝文的图片、墨宝和诗文、书籍等遗物,王朝文的半身金色塑像,自然看起来是那样的堂皇大气,文风凛然。
王朝闻故居为典型川南传统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建筑,宽敞明亮,院内天井面积约50平米,有古井一口,三方为厢楼,一方为家庭戏楼。宅院为全木质建筑,分上下两层,为迴栏式结构,里面是宽敞而典雅的天井,天井两边是环抱的走廊,廊上是雕梁画栋、精致典雅的楼阁,峥嵘轩峻、古色古香,显示出昔日王家的昌盛与教养。
门庭院落虽经过修缮,但也能看出王家当年的生活也非同寻常人家。
在迈入故居门槛的一霎,鼻中嗅到的是一股水浸土木的潮湿霉涩味。故居整幢宅院房屋布局方正错落,古朴大气,与尧坝川南民居风貌融为一体,显得古朴而庄重。大院中天井四围是十余间雕窗粉壁的耳房,泻入的日光浸润着的楼台,以及天井正对大门由低向高处叠放的,凝望着青苔染绿的节节石阶,让我想到了一本本摞立有序的线装书。聆听着解说员对美学家王朝闻事迹生平简介,观看着橱窗内那一本本王氏著作,墙上的照片,一切都似乎散发出一种思古之气。
王朝闻原名王昭文, 出自尧坝大户人家的王朝闻自幼喜好绘画艺术,后入杭州学习雕塑。抗日战争中投身革命文艺活动,后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并从事美术创作。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杂志主编、文化部文艺研究所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王朝文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和文艺评论家,一生著述颇丰,在文艺理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虽然故去,但其故居仍然在为家乡默默地奉献着。
在王朝文故居下面个几间民居铺面,就是另一位著名电影艺术家和导演凌子风的故居。凌子风旧居虽略显窄小,但充满了艺术气氛,陈列着凌老电影作品的宣传海报,在尧垻拍片的现场图片等。凌子风,诞生于1917年,祖籍尧坝,祖父在清光绪时做过管钱粮的京官,父亲凌望超任北洋工业学堂实验工厂厂长,其姐凌眉琳、姐夫李苦禅都是齐白石的高徒。凌子风受姐姐影响,就读北平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加入“中国美术大联盟”;1937年到延安后参加西北战场服务团任编导委员长;1943年任鲁迅艺术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凌子风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指导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的拍摄。其后的作品有《中华儿女》、《李四光》、《边城》、《春桃》等。1990年,凌子风回祖籍尧坝古镇拍摄了《狂》片,此片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压轴戏”,亦是他一世人生中的最后杰作。凌子风先后获得“为争取和平自由而斗争奖”,多次获“百花奖”和“金鸡奖”等最佳导演奖。
中国电影艺术的风采也在这座孤僻的边远古镇闪烁出一缕华光。
正是这些取得过很高文化艺术成就的华夏人杰,让尧坝走进了世人的视线。除著名导演凌子风外,还有黄健中、郭宝川、影星许晴、尤勇、陶泽如、杨昆、石兰等纷至沓来,先后拍摄了《大鸿米店》、《酒巷深深》、《红色记忆》、《山风》、《泸州起义》、《英雄无界》、《功夫骄子》等十余部影视剧。而黄健中对尧坝更是情有独钟,其后又在这里拍摄完成了36集电视连续剧《雾柳镇》。
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街,驻足王朝闻、凌子风和李跃龙故居及周公馆等,细细品味前辈文人居室的幽雅简约和古代举人公馆的雍容华丽,感受那些沧桑的历史变迁,一股股书卷文墨之气和古风雅韵浸入身心,让人幽幽然然而浮想联翩。
在古镇唯有的这家书店,居然发现一本宝贝级的古书。
独特民风韵悠长
一大早赶乡村巴士,到尧坝几近中午,灰濛濛的天空没有阳光,雾气悠然飘荡在古镇街面上。青石板和长条石镶嵌而成的古街道,明清建筑、岁月的沧桑,全都写在倾斜的木柱上和雕梁画栋上那些破洞裂缝中;雕花木门形成的楼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小青瓦房、一间间铺面,竹夹板壁、粉墙黛瓦,那倾斜的木柱和挑出的屋檐以及在和风中招摇的布幌子,似乎都争着要向远方来客讲述当年发生在这些商号、染坊、线庄、茶馆和酒肆里的故事。街面散落着品茶或打牌的中老年人,做着针线活闲聊的太婆大妈,守着店铺侯等客人的年轻妇女。不时有嬉戏的小孩追逐着、打闹着,光脚丫把石板路打得“啪啪”响,给古镇增添了几许生气。而门前竹椅上或坐或躺的老人们,相互间带着合江口音的家常对话,又将你的思绪拉回现实,享受到小镇的宁静与超凡脱俗。
不是赶场天,古镇尤为显得悠然自在。
继续走下去,一座恢弘的建筑屹立在路边,这就是镇街上的慈云寺大庙,也叫东岳庙。有点令人意外的是庙内没有和尚主持,只由居士管理。慈云寺青瓦红墙,挑梁飞檐,依山而建,当街而立,那壮观宏大的气势与大殿,无疑是尧坝古镇最恢弘的建筑,墙面上的“德、善”两个大字,似乎表明它不食凡间荤素,只吸人间烟火。走进慈云寺,精雕细刻的戏楼,风雨如磐的石碑及魁星楼、城隍殿、丰都殿、孔圣殿,无一不镌刻着劳动人民心灵的寄托与期盼,积淀着红尘众生的祈祷与幻想。尤其寺庙高高在上的大殿——静心阁,那一对巨大的石狮子昂首挺立,虎视眈眈,似乎在日夜注视着对面庙门外凡世间的喜怒哀乐,善恶良莠,仿佛随时都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想即便是今朝,那些个贪官、庸官们看见石狮的神态雄姿,多少也会有些不寒而栗吧。
大殿前古老的石狮。
走过青石路,登上十几级条石阶梯,便站在了建成至今约150多年的全木质结构的环型楼阁——“大鸿米店”。米店临街,偎依着老街中段的小山丘,坐东向西,占地约800平方米,为江南风格的全木质建筑,分上下两层,为雕栏串花结构,里面是宽敞而典雅的楼阁,峥嵘轩峻,古香古色。门庭上方一块斑驳的匾额,那黑灰的底色、苍劲书法,无不透示出曾经的气魄和风光。大鸿米店为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所建,为古镇形象建筑,过去叫李公馆。相传当年李跃龙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为了光宗耀祖,出资数千两白银,聘请能工巧匠修建了这座古镇地标性建筑,以彰显其功名爵利。
无论从米店外观还是从内院,足见昔日古镇的繁华与气派。
庭院内,天井四周、楼上楼下,雕栏串花精致玲珑,屋外飞檐斗角气宇轩昂。天井一角竹影扶疏,花台翠绿盎然,楼栏暖阁雕梁画柱,隐隐间弥漫出一股清雅之气。信步游览偶见到一间做工精美的木床,其镂空雕花工艺精湛引人惊叹。泡上一杯清茶,观赏着小院花草,我在遐思,遐思《死水微澜》小说中的人物在此间喧闹穿梭。踏上木楼,推开木窗,看远处黛色的山峦,不禁遥想到当年这栋“小洋楼”在世人惊诧的目光中兀立,又在岁月的波澜中洗尽铅华。
大鸿米店无奈地沉积在这个偏远山谷里孤独衰落,只是在著名导演黄健中在此执导拍摄了《米》片,凌子风在此拍摄了根据《死水微澜》改编的《狂》片。著名导演谢晋的《酒巷深深》《红色记忆》《雾柳镇》《王保长外传》等又在这里拍摄了不少镜头后,大鸿米店点又浮上水面,受到南来北往游人的关注,成为人们寻幽探古的热点。
百年老公馆,如今已成珍稀。
临窗眺望,尧坝古镇尽收眼底,农家庭院树上吊起的一个个金黄色的橙子、旁边藤架上挂起的一串串翡翠色的葡萄,在秋风中摇摆。窗外的风光是美丽的,窗外的风情是浓厚的。尧坝这座文化名镇在暖阳下、落英里,悄然展现着秋风、秋雨、秋韵、秋情。现今已改建成茶馆客栈的大鸿米店,看起来显得有些无奈的委屈,对于千年古镇这一标志性经典建筑而言,当今人的智慧似乎比古人就差远了,也势利多了。但在古色古香的大鸿米店内喝杯盖碗茶,斗斗“地主”,或是花几元钱吃碗红汤羊肉,那感觉和味道,恐怕在别处是永远不会有的吧。
人影稀疏的街道显得有些冷清和凄凉。
紧挨着大鸿米店的原是一家当铺,现在是尧坝著名特产之一的油纸伞作坊。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天花板上系着的一把把五颜六色、精致典雅的纸伞,靠墙的木架上也摆放着一排做好了的纸伞。门口一把粉红的油纸伞插在石阶上作招牌,那亭亭玉立的摸样,像极了一位秀丽美艳的姑娘,翘首眺望,期盼心中的情人从街巷的拐弯处隐隐出现。花花绿绿的油纸伞在房檐下晃悠,晃得人迷糊糊的胡思遐想,恨不得来一场蒙蒙细雨,在狭长雨巷中,期待着邂逅身着淡紫旗袍、撑着艳红油纸伞,步履款款,秀美端庄的丁香姑娘,或是打着雨伞,背着背篓,胸前搭着粗黑长辫的“小芳”…
油纸伞,为古镇增添了令人遐想的秀色。
尧坝有不少家传统工艺制作油纸伞的作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代代承传,是现今华夏仅存的保持刷桐油、石印及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油纸伞加工之家庭作坊。在名叫邱万章师傅的这家作坊内,在上百年历史的老宅院子里,到处都是竹竿、竹条,彩线和半成品伞,有的一把把收拢整齐地排列着,一些桐油尚还没晾晒干的,则撑开着一顺溜摆在街沿上。
堂屋里邱师娘正在用深山老楠竹制作伞骨,每天经她手制作的伞骨上百把。在不远处她的女儿已经学会了伞面的制作技巧,用五色丝线穿游在伞骨上。据她介绍一把油纸伞在扇骨架制作好后,都要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多达二千多针的功夫。伞面是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牛皮纸,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和故事,绘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传统图案。最后在伞面刷上特制桐油,无论日晒雨淋,不褪色、不变形,美观轻便、经久耐用。
这般美妙的手工艺制品能得以传承,令人颇为欣慰
油纸伞古朴精美的制作使得它们成为了稀有的装饰品。大多游客,尤其是女士,除了新颖稀奇的观看油纸伞的精细制作工艺外,都会情不自禁地东挑西选,爱不释手,依据花色品种的不同,一把纸伞也就100元左右。现在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东西越来越稀罕了,尧垻纸伞自然成为古镇的一个靓丽元素,也成了游人最为喜爱的实用旅游纪念物。就在这家老店下面不远处,就是邱师傅女儿自己开的油纸伞店铺,在全面继承了家庭祖传的制作工艺后也便独立门户了。
漫步于青石长街,徜徉于名人故里,环视古镇四野,青山叠翠,绿树摇风。回望古镇,静谧而安详,像一位优雅而闲适的少妇,一位受琴棋书画熏陶的古典淑女。古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古建筑群,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慨叹:何日君再来?
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得以承传,颇感欣慰。
正思想着,老远就看见在街的尽头有颗巨大的千年古榕树,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娘亲树”,茂密的树枝像一把巨伞罩在古镇上方。相传一位母亲因日夜在此树下翘首苦盼游子归来,年终日久,欲哭无泪,气绝身亡,死后葬于此树下,故名娘亲古榕树。这棵奇特的古榕树,枝繁叶茂,老树枝杈临坎倚屋伸展开来,殷勤地送出一世荫凉,树根像龙爪密密匝匝地箝入地下,根部还把一块青石板洞穿,枝叶由树身直向上空伸展,颇有天高任鸟飞的气概。系在树上密密的红丝带随风飘扬,散发出人们幽幽的祈愿与心境。我想,古榕树一定凝聚着尧坝古镇母亲对远走他乡的游子无尽的牵挂和思念,娘亲古榕蕴含并寄托着慈母的丝丝情怀……
在山乡古镇总有这样既生机盎然,又让人多愁善感的古榕树
一场不大不小的骤雨突袭古镇,雨水夹着黄叶洒落在屋面和地上。这场天然洗浴给清幽的石板路、森然静穆的庙宇、曲折幽深的庭院和兀立千年的牌坊一份清新、一片清爽。踏着水影闪烁的石板小路穿行于巷陌之间,雨后的尧坝,老街的木屋阁楼里飘来木雕被浸润后散发出的缕缕清香。穿过进士牌坊,从王朝闻故居、李子英故居、凌子风故居穿过,似乎不由自主地尽量把脚步放轻,生恐惊扰在歇上重檐深处栖息的堂前燕。一位在门前抽烟的一位老人笑着说,他从小就听爷爷讲,在尧坝的很多地方都有传代雨燕,雨前雨后,都不停地在雕梁画栋间穿梭,看来,旧时的堂前燕是唯一能见证历史的灵魂与血肉之躯的了。
古镇寨门是雨燕最爱栖息的地方
古风民俗味深沉
在尧垻镇街上无所用心的闲逛,映入眼帘的街房铺门或开或半开,多以卖农用物品居多,锅碗瓢盆的、针头线脑、锄头镰刀、竹木器具等;店主或坐或立,或低眉或偏首,无人吆喝,卖小食的小店飘来热气腾腾的豆浆的清香味;街边上不时摆着三两凉板竹椅,椅上斜靠着的太婆、大爷,闭目养神中不忘抬眼喝叱一旁偏姿歪倒正学步的孩童;街面上就能见到一间老茶馆,往里瞧清一色竹椅木凳,茶桌上摆着盖碗,桌边坐着的茶客衣着简朴,虽茶馆陈设简陋,但他们喝茶吹牛冲壳子或打牌的悠闲神态,显示着古镇生活的祥和安宁,与世无争。茶馆里有盖碗茶,也有搪瓷缸、玻璃杯,一些中老年人兴致勃勃地玩着长牌,一个看似老板娘的婆婆,正把一大袋糕点什么的分发给这些镇街上的老茶客分享,这一切显得是如此自然而然、祥和温馨。
老茶馆大多是古镇的活动中心
尤令我有些伤感的是,83岁的杨婆婆在一家宅院的台阶上编织着草鞋,石阶梯上摆放打好的草鞋,每一双都很精心地编织有红色、黑色、蓝色的线绒小球、彩色鞋带、鞋跟还系有软布条,以避免走路因摩擦而伤了脚后跟。一双草鞋能如此费尽老人心机,这让我感动不已。老人的儿子兰明华说,母亲编织的草鞋是游人很喜欢的纪念品,“她是这条街上年纪最大的编草鞋的人,一天编两三双,不图赚钱只图高兴。”耳聪目明的杨婆婆则说:“我喜欢街上热热闹闹的,游人也喜欢看我的手艺,多稀奇我编的草鞋,城里人,特别是年轻人那看过这些东西嘛”。我拿起一双草鞋,仔细地看着翻弄着,老人的草鞋编得不仅漂亮也很结实软和。我眼眶一下湿润起来,想起小时常看到父亲穿着一双草鞋摸黑出门,晚上又提着穿烂的草鞋回家的情景……
这样的手编草鞋,是阿迪达斯、耐克之类无以媲美的
老街上行走着的背背兜的乡民,尤其是头缠白布或青帕,脚蹬草鞋,紫桐色的面庞额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的老农,那饱经风霜的神情让人很容易就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产生联想。也有背着背篓的婆婆,走在街面上不时停下脚步和老熟人打招呼,聊上几句家常龙门阵;挑着竹篮笑吟吟的卖自家新鲜蔬菜的农妇。步入尧坝老街你若细心观察,整条街上几乎看不到有人家看电视、听不到流行音乐的嘈杂,更没有呼天叫地的喧哗,连在路上玩耍嬉戏的小孩也玩得那么理性,偶有学生摸样女孩坐在门边静静地看书。由于街上行人不多,老街难免显得有些落寞,与镇外的杂乱闹哄哄的新街相比,给人偏居一隅甚而恍如隔世的感觉。
听镇上人讲,逢年过节镇上热闹得很,打腰鼓、耍龙灯、舞狮子、跳秧歌、办九大碗等古镇习俗与风情绚丽多彩。但尧坝人最看重的还是尧王节,尧坝人敬拜尧王,每年清明前后,总要祭祀,于是便演变成尧王节;再有便是庙会,尧坝的庙会很特别,佛道合一,故而隆重非比寻常;然后是川剧,尧坝的戏楼多,票友也多,且票友鉴赏水平颇高。尧坝人常准备两样东西看戏:鞭炮、草鞋。唱得好,放鞭炮;反之扔草鞋;再者是舞龙,尧坝舞龙习俗由来已久,自古就有“九龙聚宝”之说,对龙尤为崇拜,舞龙自有特色。古老的文明在这个偏僻的小镇绵延千载,穿越悠悠岁月,如今依然鲜活生动。
对山里的老人而言,到镇上来走一趟,是很开心的事情
尧坝,当你慢慢融入了她的氛围与气息,在这里你便可以享受古韵文化,不仅让人享受古朴风韵给人带来的美意,还能勾起人对历史岁月的遐想。找一找“撑着油纸伞徘徊在悠长的雨巷”“星光沉沉睡,烛晕轻抚瓦。清风满院细细吹,最是幽幽引人醉!”的感觉。应该说这里是都市上班族、生态旅游者理想之地。尧坝的美在于它的纯真本色,保存完好的古镇风貌,自然承袭的民风民俗,以及丝丝书香文气。行走于尧坝老街那种时光倒流的依稀质感,尤其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使尧坝古镇的的峰、草、树、溪、路、亭、巷显得更加清新,也使历经风霜雨雪的老街由此变得格外鲜活。 在尧坝古镇, 在镇里闲逛,端起相机随手拍拍,都是很感人的“原生态”美图,这就是尧坝的魅力所在。
坚守残存的古风生态
真味丝丝欲断肠
在川南各个乡镇,自然也受到自贡、泸州的饮食的影响,一般说来有四样美味是少不了的:腊肉、豆花、红汤羊肉和黄粑。当然如果说非要来挑选最尧坝的美味,那当是豆花、红汤羊肉和黄粑了。
在尧坝镇街上,举目可见一家家饭馆门前总是一红一白两口大锅,红的是烧羊肉,白的是豆花,冒出徐徐热气,特别勾引人。红汤羊肉选用当地黑山羊肉和汤料熬炖而成。汤色红但不很辣,很爽口,吃不到什么草本香料的中药味道,只有羊肉本身的鲜香。羊肉有嚼劲但不绵老,沾着泡菜盐水和剁碎的泡辣椒吃,风味十分特别,咸鲜微辣、略带乳酸。这里的白汤羊肉,也就是羊肉汤锅,是把带皮羊肉剁成块,加黄花、高山萝卜、木耳一同清炖,不加过多调料,味道却香得不得了,吃起来皮脆肉嫩,汤鲜味美,肉也很有嚼劲,蘸点新鲜豆瓣,随随便便就要整两大碗老干饭。
古镇特色饭馆
正好也已过了中午,我坐下来要了一碗红汤羊肉,一钵蔬菜汤,便整起来。先尝了一口羊肉汤汁,虽是红亮,却是不咸不淡、香辣多汁,味道鲜美,碗内几乎每块羊肉都带有一点肥肉和羊皮,吃进嘴里感觉鲜香浓郁、十分细嫩、羊皮脆柔化渣,且没有一点骚腥味,吃口非常舒爽。不知不觉,一碗羊肉竟然被吃得连渣都没剩,干脆将剩下的汤汁也倒进饭碗里,伴着泡菜吃,天呐,那才叫个美,叫个爽!这顿小份羊肉就15块钱,把个肚子饱和得像个泡菜坛,原本不胖不瘦的我,居然也大腹便便起来,老板娘看我吃得很舒服满意,在一旁也乐得直笑。这里通常赶场的乡民进店用餐,多半都是上一碗红汤羊肉或羊肺萝卜汤,外加一碟泡菜,二两泡酒,那是吃得有滋有味,保管你在一旁看到,口水潮涌胜过钱塘江潮。
乡里古镇的美味总是那样朴实,让人感到亲切温馨
在尧坝镇上忽悠了不大一会儿,快到傍晚时分,走进了传说中的“朱氏豆花”,因还在打羊肉饱嗝,就只尝了碗豆花,嘿嘿才四块钱。那豆花自不待言,越是深山老林的乡镇,那乡土风味就硬是美得死人。豆花馆从早卖到晚,堂内高朋满座,食客络绎不绝,很是拉风。原本合江豆花品质与富顺豆花可以说是不分伯仲。俗话说吃豆花看佐料,尧坝这家朱氏豆花,案板上摆放着让人眼花缭乱的佐料,光辣椒就有生辣、油辣、香辣、酱辣、糍粑椒、糊老壳;油料就有生菜油、木香油、麻油、豆油;还有就是木姜菜、大头菜颗颗、姜末、蒜末、葱花、味精、精盐、白糖、花椒、碎花生……琳琅满目几十样,令人眼花缭乱,口水滴答。通常老吃客都是自己打佐料,依口味取舍。尧垻人有早餐吃豆花饭的习惯,男男女女吃得是情深味长。更有贪杯者来一口杯,喝得是神态悠然,一副舒服安逸惨了的样子。
古镇人对传统美食 可是祖风承传。
品尝了豆花,又来到了名声在外的梁记黄粑店。黄粑、猪儿粑、白糕等是川南泸州地区的传统名小吃,用优质糯米、大米、红糖工制作。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润,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而不地方的黄粑使用竹叶包制,少了地道黄粑那种奇特的香味。黄粑的褐黄色也源自红糖与良姜叶。良姜植物枝叶繁茂、叶宽阔修长、青翠碧绿,摘下一片叶子稍一搓揉,就能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黄粑蒸制的过程中,良姜叶独特的芳香之味全渗入了糯米中,是黄粑闻起吃起来有一种薄荷的香味。黄粑做好后,不再放在蒸笼里,而是放进乡村头蒸米饭的木甄子里酣起,使其保持热和、柔软、香糯的口感。已经酣好的黄耙老远就嗅得到它散发出来的香味,特别是那良姜叶的清香。刚出蒸桶的黄粑热气腾腾,软和糯糍,其味最为香浓,甜香、糯香、清香混合在一起直冲口舌。
赶场天,从山里下来的乡民,卖完自家小菜、鸡蛋啥的,饿了不是吃完豆花饭,就是买一包黄粑给屋头的小孩或老人带回去。对照片中的这位农家婆婆来说,赶完场买个黄粑甜甜心,已经是很大的享乐和满足了。
卖完山货的婆婆, 给自己买个黄粑,一路开心地品味。
交通:五桂桥汽车总站有到泸州的车,晚上9点之前,大概40分钟一班,票价从80元到100元,约3个半小时到达。泸州广场车站有到尧坝的小型汽车,最早的车五点过发车,但尧坝不是终点站。也可以从成都乘车到合江县城,县城(菜坝客运站)到尧坝古镇也有直达客车。
自驾:成渝高速在隆昌(210公里处)下,有引道直接上隆纳高速,即可到达泸州,再往合江县城37公里处即到尧坝镇。若是五六月去,路经合江,人与车在满坡遍地的绛红荔枝中穿行,一个个掉落在地上的鲜美荔枝简直要把饮食男女爽翻吃嗨。
川菜文化学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作者
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20.07.30 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