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季羡林谈思想(从国宝大师到普通人季羡林)
2023-05-09 06:33  浏览:27

季羡林谈思想(从国宝大师到普通人季羡林)(1)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一次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是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上,那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说的是季羡林先生在两次去德国时候发现花儿都种在窗子外面,自己只能看花的脊梁,让外面路过人欣赏美丽的花朵,说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随着年纪的增长,发现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常见于教材、各地模拟考卷、中高考的考卷中,成为迄今为止文章被选入教材、考卷中数量较多的作家之一,而在他的文章如清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翻译家等,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而他戏称自己是“三朝元老” (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季老,一生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卓越成就,被称为“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有学者曾说“中国百年内再难出第二个季羡林”。可是在文学上拥有如此高成就和荣誉的季老却是个清醒、坦荡与真实的普通人,这一点在他的散文《心安即是归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字里行间展现的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对生活的领悟见解,对读者来说是一种阅读享受。

《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中收录了63篇文章,分为8个部分,季老的文字朴实却不失力度,简短精悍,却又能多处引经据典,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抒发自己的态度,而是严谨真实的讲述,让我看到季老在散文上的文学魅力,全书淡泊朴实,娓娓道来,渗透了渊博的学识,正直的品行,实际上是文以载道的绝佳表现。他通透,朴实,纯粹,平淡,一生不为外物所忧,遵从己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的世界并不孤独,因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

季羡林谈思想(从国宝大师到普通人季羡林)(2)

图源网络,侵删

01 谈人生意义:人生是没有人能说明白的

“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清楚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和你聊一聊人生”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热门话题,人从呱呱坠地到少年,青年,中年,走过的路无数,听过道理无数,却还是不明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季老第一谈人生,说“人”的“生”都是绝对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行,说到底,人就是稀里糊涂地降生,稀里糊涂地成长,在稀里糊涂中有所作为,活着不是为了肆意享受,也不是忍饥受寒,不过是头脑清醒,减少糊涂,不信则试之。

季老再谈人生,说地是“人性”,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换句话说就是“食色,性也”,食说的是解决温饱问题,性说的是解决发展问题。小草能冲破重压,忍辱负重长成大树,人作为一格独立体,也是如此顽强地实现第三种本性发展。

季老三谈人生,说的是人之所以区别动物,人类有思想,有恻隐之心,有良知,能遏制自己的求生本能,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舍己为人者,为国捐躯者,身上都存着浩然之气。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非按年纪计算,也不是财富,更不是终日忙忙碌碌,浑浑噩噩。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接力赛的一环,是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属于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老的语言并不晦涩,而是诚挚有力,让我从文字种看到一个豁达幽默的真实季老,让我钦佩他的清醒坦荡。

季羡林谈思想(从国宝大师到普通人季羡林)(3)

图源网络,侵删

02谈处事做事: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知足常乐”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也是我们所遵奉的,人们满足于得到的东西所以安分守己,社会安定。但是在季老看来,知足和不知足是看场合的,如果“不知足”是正当的,那么就是具有重大意义,能伸张社会正义,推动人类前进。那么这个场合和限度如何理解呢?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人的自知之明。季老举例他所见到的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才自居的人,可笑又可怜到只能自我欣赏。最后季老也指出: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都会吟诵这句。究竟什么是“为”和“不为”呢?季老同样给出了答案。“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季老没有从哲学伦理学上,长篇大论说明这个问题,而是告诉我们: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季老语言质朴,没有做作表现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让我们看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言之有物,行之有格,读时只觉得舒爽和受益匪浅,更让我看到一个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季老。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季羡林谈思想(从国宝大师到普通人季羡林)(4)

图源网络,侵删

03谈人生信条:真实认识自己

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一位北大新生入学,见一老者衣衫朴素,以为是北大的杂工,于是请这位“杂工”帮他看管行李。天气炎热,老人一直“恪守职责,”直到新生办好手续回来。后来在开学典礼上,新生看到了坐在主席台上的老人,才知道他是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的坦荡、清醒、真实,而想要活出一个真实的人生,一定要读季羡林,季老的真实体现在做学问,做事做人的方方面面。

季老的《清华园日记》,内容写实,绝无虚构,看完让人共鸣到不禁一笑,原来大师也是个普通人。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出版季羡林的日记,看到这些边角料,有点刺眼,觉得有损大师的身份,便向季老建议适当删减。季老坚决不同意,“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我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真正令季老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而且别人甚至是青年后辈的文章中常有季老认为好的,对于散文的理解,对于文字的审视,季老始终客观,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专业的态度。

“一个人品行的好坏,看他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的程度”,在季老心中后者超过一半就是好人,前者超过一半就是坏人。季老一直有一杆衡量自己的尺子,他直白的告诉读者他只是一半的好人,他有私心杂念,也说真话谎话,但他是敢于讲真话的,即使因为仗义执言遭受过苦难,如果还有下辈子,季老还是会选择走今生这条路。

季老的一生,走过阳关大道,跨过独木小桥,坎坷弯曲,所得到的成功,所获得的荣誉,在季老眼里却是名不副实。人受惠于身份,也会受身份所累,但季老却是不一样的。他的一生,无限精彩,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做到了极致,但季老一直以普通人自持,并不在意身份的高低,始终将最真实、最原始的面貌展现于世,要糊涂一点,要潇洒一点。

季羡林谈思想(从国宝大师到普通人季羡林)(5)

图源网络,侵删

04 谈现实生活:当下即是生活,心安即是归处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我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 有这样的花,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种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对于季老来说,一株平凡马缨花是他的知心朋友,那是陪伴他十三年的岁月,是他藏在心中的回忆,带给他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无限温暖与幸福;听一场雨声,停下来感受内心宁静,感受写作的情趣;养一只老猫虎子,学习猫对待死亡的态度,别有一番滋味儿。

季羡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艰辛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他所言: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经历过穷困潦倒的儿时、苦心求学的少时,后来学有所成,这一路上有高峰也有低谷,老先生能够保持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旷达情怀。

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专注纯粹,安于当下。他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阐述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所谈的皆是和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字里行间是恬淡平和。

愿我们能跟着先生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也能感受到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