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刷新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名单目前,中国超大城市有(按城区人口数排序)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有(按城区人口数排序)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昆明对外开放能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昆明对外开放能级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刷新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名单。目前,中国超大城市有(按城区人口数排序)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有(按城区人口数排序)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至此,中国特大城市增加到14个,佛山、长沙、哈尔滨、昆明、大连成为新晋成员。根据该统计图表,昆明人口数为846万,其中城区人口数为534万。
跻身特大城市,对昆明而言,意味着什么?
数据分析
人口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特大城市?国家统计局介绍,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是特大城市。
今年6月发布的昆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46008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432212人相比,增长31.53%。“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200多万,这在昆明人口发展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淳对照了近10年的昆明统计年鉴发现,根据出生与死亡人数统计,昆明市每年自然净增人口约为5万左右,最高的2018年也不到7万人。“而‘七人普’猛然呈现年增20万,大大超出了人口增长的规律和预期。”罗淳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年均有3/4的净增人口(约15万)来自迁移增长,这些迁入人口中,省内迁移人口可能大于省外迁移人口。
迁移人口数快速增长,意味着昆明辐射力与吸引力持续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户籍改革深入推进、收入分配状况加快改善,昆明新型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740458人,占79.6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19630人,占20.33%。与“六人普”相比,昆明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5.67个百分点,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则是10年来昆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50294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32471人。与“六人普”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5305人增加到24235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76人增加到14568人。
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为昆明“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观点
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成为特大城市,昆明有很多机遇,也会面临一些挑战。”罗淳分析,成为特大城市后,昆明的集聚、辐射能力会持续明显提升,不管是人口还是资源、资金,都会聚集过来,这对昆明未来的发展肯定是利好的。除了主城区的发展,也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但同时,城市人口增加,对于昆明这座缺水型城市来说,可能会出现城市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人口过多产生的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也不容忽视。
“昆明应顺势而为,按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早做谋划,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储备方面都按照千万级人口规模进行规划。”罗淳建议。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贺琳凯表示,成为特大城市后,昆明会具有更大的人才吸引力,在一定时间内带来人口净流入,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但同时也会给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带来一定压力,倒逼政府加快完善与人口增加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政府需要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让新、老市民都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随着“新市民”的流入,将带动康养、旅游、地产、教育、医疗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对优化、丰富人才结构产生积极影响。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思灵认为,跻身特大城市将提升昆明的知名度,并为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助力。“会有更多人才流入,为构建立足西南、融入国内、联通周边、接轨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提供支撑力量。目前,昆明正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引领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人才的到来,将切实加快这一进程。”
曾以慢节奏、慢生活出名的“春城”昆明,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却是一番奋勇争先的姿态。
日前出台的《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昆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给昆明市定下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左右,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培育形成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千亿级产业,城市形象品质明显提升。到2035年,经济总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两番,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蓝图已绘就,昆明美好未来可期!(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