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他“战必胜,攻必克”,集王侯将相于一身。在秦末乱世,他和萧何、张良等一起辅佐刘邦打天下,为西汉开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
他为西汉打下半壁江山,却被冠上谋反的罪名被诱杀,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鸿门宴:安志杰版韩信)
大家知道,历史上功臣和帝王相处的规律一般是,创业打拼的年代,帝王有求于这些功臣为他推翻旧的王朝,开创大业,需要他们为他的大业不断地添砖加瓦。一旦功业已成,得了天下。帝王一般会心生猜忌,生怕这些生猛的臣子们会翘了他的墙角,而大肆杀戮。
(段奕宏版韩信)
再说,一般建国之初的君臣关系都比较微妙。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水平也差不多少,有人荣登九王,就有人得俯首称臣。
做帝王的,要立国树威,要驾驭百官。而那些对开国做出杰出贡献的臣子们,也会随着自己地位的不断提高而私欲膨胀,甚至迷失了方向,做出一些出格或者有违国法的事情,触犯了君主的利益而遭杀戮。
刘邦论功行赏,当时被封王、封侯的多达一百四十多人。韩信、英布、彭越、臧荼、陈豨等这些合作伙伴均被封王。萧何、张良、夏侯婴、樊哙,陈平、灌婴等都被封侯,这几个人都是刘邦嫡系,都是从沛县一起出来的,没有封王的必要。而韩信、英布他们不同,他们都是刘邦和项羽干仗时,联合的外部力量。
当时刘邦和他们联合出兵,就承诺等干掉项羽就给他们封王。当初一起投资入股,现在到了分红的时候。但刘邦开国后能拖则拖,一直搞了一年多才分下来。英布封淮南王;韩信封齐王,彭越封梁王。
而开国后刘邦也曾直言:异姓不得封王,无功不得封侯。换句话说,刘邦根本不相信这些异姓王。现在这些个异姓王手握重兵,割据一方,刘邦心里不得不忌讳。
(刘邦与韩信)
韩信这个人,军事上是个天才,政治上却有点儿白痴。
在荥阳前线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刘邦和项羽干仗需要韩信来支援,但是韩信却借这个机会问刘邦要官儿当,要刘邦封他假齐王,当时刘邦很火大,大骂使者,但是最后却听了张良、陈平的话,成全了韩信。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我们试想下,当时领导在前线打仗,身陷重围,生死难料,急需部下来支援,而为人下属韩信却称机拿领导一把,要条件,这事搁谁心里都不痛快。
当时刘邦只是应下,借韩信的力量来干掉项羽。现在建国了,武将的用途也不是很大了,刘邦就给韩信穿了小鞋,先是把他调离富庶的齐国,改齐王为楚王。后来以巡游云梦泽设计擒住了韩信,到洛阳后又降为没啥实权的淮阴侯。
从副国级一下降为地级,韩信也接受不了这巨大的落差,他和樊哙周勃等成了平级。
(前排从左至右:萧何、刘邦、韩信)
有一次韩信樊哙府上拜访,樊哙依然按照王的礼仪来接待,对韩信恭敬有加,而出门后韩信却自叹落到和樊哙他们为伍的地步。樊哙不是普通的将领,他是刘邦的连襟,楚汉战争的风云人物,鸿门宴上曾救过刘邦的命,当时的政治地位不比韩信差,可是韩信却也不把他放眼里,锋芒太露,有些唯我独尊。
但是刘邦还是看在一起浴血沙场上份上,没有处置韩信,只是降职。
(樊哙与刘邦)
后来韩信和阳夏侯陈豨密谋要谋反被人告密,当时刘邦上前线平叛去了,吕雉和萧何一起合谋设计诱杀了韩信,罪名:阴谋叛乱。
临死前,韩信悲愤地喊出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因当烹。死时年仅33岁,后吕雉又诛灭韩信三族。
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后世留下历史美谈,现在又成为杀害韩信的刽子手。当时刘邦在前线接到密报,也默许,这说明,刘邦早就想清除韩信,吕雉只是替他做了他想做的事而已。
韩信之死,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网络图片)
当时吕雉要杀掉韩信,萧何是京城最高长官,负责监国,他完全能替自己的兄弟美言几句,但是,他最终还是做出了选择。在站队的问题上,萧何绝对是个老司机。
萧何之于韩信,是伯乐又是兄弟。萧何是文职,韩信是武将,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但是刘邦要杀掉韩信,萧何才会选择舍弃兄弟服从领导利益。
韩信之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的故事验证了一句话利益面前无兄弟。韩信之于刘邦,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也验证了一句话,蒯通说的:成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只有死路一条。
韩信功高震主被刘邦忌惮,但是在位高权重时,不懂得掩藏自己的锋芒,不懂得收敛自己,所以他能克敌制胜,却不能独善其身。
努力写原创,你们的转发、收藏、订阅、评论、拍砖,都是动力哦,谢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