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之际,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用自己的新书《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回顾了香港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并着重介绍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创新成就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始末。其中既有对香港城市规划的解读,又以近百个历史建筑为线索,讲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香港经验和香港故事,是一部文博视角下的香港城市百科全书。
雍正十二色菊瓣盘斑斓瑰丽、朱碧山银槎工艺精湛、乾隆款搅玻璃撇口瓶造型雅致……7月3日,来自故宫博物院的914件珍贵文物将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市民和游客见面。其中166件一级文物属“国宝”级别。这是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览。由此,位于西九文化区、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是备受关注。
关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从设想到选址、筹备,再到规划、建设的过程,单霁翔有很多见闻和体会。在他看来,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是城市历史的收藏者,细细描摹着城市生活的文化脉络。香港是一个拥有多样文化的城市,缔造出多元丰富的城市生活。从昔日古朴渔村,到今天作为国际化大都会,香港就如满载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宝库,其文化的肌理脉络散落在香港岛、九龙、新界各区,储藏在一座座博物馆里。曾顶着“文化的沙漠”帽子的香港,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使香港的博物馆文化,不仅肩负起展示传统文化的重任,更以包罗万象的文化气息,荟萃城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从筹建、落成到开放的亲历者,单霁翔有着最深的体会和难忘细节:“香港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界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香港各界人士助力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文化情怀也让我印象深刻。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虽然相隔千里,但是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
《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一书中,单霁翔透露,在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界长期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双方都希望利用彼此的优势,在展览、研究及教育领域上进一步加强合作。“2015年9月,我与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女士在北京的会面讨论中,探讨了在香港兴建一所永久性展示故宫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博物馆的可行性。经过七年的论证、筹备、建设,2022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迎来开放,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盛事。”
谈及该书的创作初衷,单霁翔坦言,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际都会,但是香港并非 " 文化沙漠 ",在香港的高楼大厦间,不少历史建筑保存至今,见证着香港的历史变迁。香港政府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更具适应性和操作性的模式来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这些经验值得内地借鉴,而传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香港经验和香港故事正是《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写作初衷。书中,涉及前荔枝角医院、虎豹别墅、必列啫士街街市、雷生春、旧牛奶公司高级职员宿舍、联和市场、北九龙裁判法院、旧大埔警署、旧域多利军营罗拔时楼、旧大澳警署、美荷楼、石屋、蓝屋建筑群、景贤里、香港地质公园、香港湿地公园、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油麻地、荔枝窝村、大澳渔村、盐田仔、屏山文物径、士提反书院文物径、大潭水务文物径、志莲净苑与南莲园池、赤柱邮政局、西港城、发达堂、前香港皇家游艇会会所、王屋村古屋、长洲太平清醮、布袋澳村、围村文化、东湾仔北遗址、九龙寨城遗址、九龙城衙前围村遗址、中英街、主教山配水库遗址、宝莲禅寺、慈山寺、东莲觉苑、侯王古庙、铜锣湾天后庙、黄大仙祠、文武庙、广福义祠、旧赤柱警署、旧屏山警署、赤柱监狱、香港天文台、东华三院、石鼓洲康复院、香港动漫基地、 T·PARK“源·区”等等近百个历史建筑。
除了让读者在历史建筑中领略香港城市的人文底韵,《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一书还以全景式的视觉介绍了香港的城市发展历史、土地管控方式、历史建筑保护。“单院长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还以宏观的角度,通过不同脉络,把香港大部分的历史建筑和建筑群、考古遗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至自然生态、郊野公园都做出分析和论述;看到他在书中总结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取得的12个方面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经验,包括组织机构、评级制度、评审标准、制度创新、服务系统、运作模式、科学修复、活化传承、伙伴合作、财务支撑、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更令我们一众曾负责推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官员汗颜。我期望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会认真跟进并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工作。当然,书中提及的点滴往事,亦勾起我不少美好回忆。”林郑月娥在本书的序言中如是写道。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成记》这一章节中,单霁翔讲述了建筑本身的诸多细节:在选址方面,我知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考虑到西九文化区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投资区域,将发展为一个展示地方与传统特色,并加入国际元素的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因此,在西九文化区兴建一座专门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博物馆,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将“传统中国空间文化”与“当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机结合,通过现代建筑表达传统精粹,依照香港空间紧凑的特点,把紫禁城中轴线变成垂直递进关系,通过三层中庭串联起展厅和香港的自然风景,以纵向的空间呈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从外观到内在,尽显“阴阳平衡”“刚柔并济”的中国宇宙观。从外部空间来看,七层楼高的建筑“上宽下聚、顶虚底实”,形似中国古代的鼎。博物馆内部将北京故宫的中轴线概念,以空间立体串联的方式,融入博物馆建筑设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筑包括七层,地下一层用来举办教育活动;地上一层包括演讲厅、活动室、商店和餐厅等;二层可观赏香港天际线,港岛景观一览无遗;四层中庭可欣赏大屿山景观,众多展厅则围绕中庭布置安排,向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博物馆形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设九个展厅,总面积为7800平方米,每期展出800多(套)故宫文物。其中五个展厅定期轮换展出故宫精选藏品,涵盖故宫文化的不同面貌,包括紫禁城建筑、清代宫廷生活和文化传承工作等主题。另有四个展厅则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艺术体验互动等专题展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院开放后,香港民众不但能在这里看到难得一见的故宫文物藏品,还能听到著名文物专家的讲座。" 数字故宫 " 更能让观众实现 " 身在宫外,心在宫内 " 的感觉,在这里还能把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带回家。单霁翔认为,从“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等人们对历史建筑的比喻中可以发现,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用建筑表现文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共识。历史建筑是文化载体,传承着城市历史,将往事娓娓道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既可以使故宫博物院得以践行中华文化传承的长远承诺,也可以使香港博物馆界增加一份文化自信,更可以为香港吸引更多海内外博物馆爱好者,提升香港成为拥有国际重量级博物馆的文化之都。”(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