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典,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
比如,赵雅芝扮演的白娘子;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等。
这些形象都非常经典,不仅成为了那个年代不可磨灭的记忆 ,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奉为不可超越的经典。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今儿,咱就聊聊“济公”,游本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济公》这部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万人空巷的盛景。
可以说,下至三岁孩童,上到八十岁的老人,无不被这个嬉笑怒骂,疯疯癫癫却又时时记得伸张正义的济公的形象所打动。
当时,走在大街上随时就可以听到有人在哼“鞋儿破,帽儿破”。
济公这个经典形象到底是怎么塑造出来的?
殊不知,饰演济公的游本昌当时就已经52岁了。
那么在济公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游本昌,出生于1933年江苏泰州的一个普通家庭。
说起来,他和济公也算是有缘。
小时候,父母很喜欢戏曲,经常带着游本昌去看戏。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州评话名家沈笑梅正在讲《济公传》。
这时候,游本昌来了,他一听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下子就入了迷。
那个时候的游本昌,每天放学都要跑去听上一段《济公传》。
那种热情,一点也不亚于小姑娘追星,以及小男生放学一头扎进网吧的劲头。
就这样,年少的游本昌被沈笑梅绘声绘色的表演深深吸引。
尤其是听到济公为穷人打抱不平的时候,就会拍手叫好,听到济公用各种小法术捉弄乡绅恶霸,他又会笑得前仰后合。
回到家里之后,游本昌又会有模有样的给家人表演一遍。
父母往往会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少年游本昌发现,表演是一件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梦想着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幸运的是,1952年有着演员梦的游本昌通过学习,顺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实验话剧院。
可以说,青年的游本昌一路是顺风顺水。
可谁承想,毕业快30多年,还没有一部大角色,更别说演济公了。
所有分到他的角色统统都是反派、配角。
游本昌曾说:我个头不够高,形象也不好,也不够走运,我觉得我就是个“佐料”演员,别人演主角,我就是绿叶。
后来,曾有人统计过出演济公之前的游本昌,年过五旬,一共出演过79个角色,一个走红的都没有。
游本昌唯一一个大点的角色,就是在《一仆二主》中饰演一个仆人。
1980年,凭借这个角色他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表演一等奖。
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改变他继续跑龙套的命运。
无论年龄还是资历,他似乎毫无优势可言。
以往分配给游本昌的角色许多都是没有台词的,甚至都没名没姓。
但他却十分敬业,从不怠慢任何一个角色。
游本昌并不会因为角色太小,台词太少而自暴自弃。
再小的角色,他都会当做大角色来准备。
正是因为他对艺术钻研的劲儿,终于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独有的表演方式。
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的“哑剧”传入中国。
当时,这种仅凭动作和神情来表现剧情的表演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游本昌。
他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琢磨哑剧的表演。
这时候,游本昌已经年近50岁了。
在朋友们看来,到了这个年纪何必还要瞎折腾呢。
然而他却乐此不疲。
查看了大量的书籍,看了不少的影视作品之后,游本昌成功的在生活中汲取到灵感。
他通过模仿不同性格的人物,表演越来越精湛,这让他找到了演艺事业的突破口。
就这样,游本昌用了3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哑剧艺术。
1983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上海的一个福利院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哑剧表演。
游本昌一个人连续演出了11个节目,现场一次又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直到表演结束,他才知道,那一天到场的大部分观众都是聋哑学校的学生。
他意识到自己的艺术不光大人能够看懂,这些有着特殊需要的孩子们也都能看得懂。
游本昌心里感到了莫大的幸福感。
而游本昌演艺事业的突破口,也正是这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哑剧表演。
1984年,游本昌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邀请,表演哑剧《淋浴》。
哑剧这种表演形式,第一次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
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充分证明了大家对哑剧的欢迎。
也正是因为哑剧,让游本昌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济公。
这一年年底,杭州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决定将济公的故事搬上荧屏。
得知这个消息,游本昌喜出望外。
一开始,和他竞争济公这个角色的都是当时当红的演员。
然而,当导演张戈看了春晚那段哑剧表演之后,马上就去找了游本昌。
见面之后,聊了半天,张戈一行人也看不出游本昌有什么喜剧细胞,说话也不幽默,压根儿就不像一个喜剧演员。
后来,张戈就问他对济公有什么想法。
游本昌什么话也没说,直接学了一段小时候说书的那一段,张戈一看,行。
对艺术的坚持,和对济公的喜爱和了解,让游本昌经历了79个配角之后,终于迎来了济公这个角色。
此时的游本昌完全没有概念,不仅他就连整个剧组都十分茫然。
当时,内地的电视剧拍摄才刚刚起步,究竟应该从哪里着手,应该拍多少集,谁都不知道。
而济公又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到底该如何将这个谁也没见过的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呢?
看到服装师拿来的僧衣僧帽后,游本昌突然找到一把剪刀,把原本好端端的衣服、帽子剪出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破洞,又给这些窟窿都打上补丁。
这还不够,他又把衣服放在地上蹭了一层灰,而济公从不离手的那把蒲扇,又被游本昌故意扯烂了。
除了这些之外,又不知道他从哪儿找来一个酒葫芦挂在腰上。
服装师看着自己拿来的衣服被游本昌“糟蹋”,心里是又气又急。
而游本昌却对自己的破坏行动十分满意。
原来,游本昌这些看似荒唐的行为都是有准备的。
早在开拍之前,他就大量查阅了有关济公的文学作品。
破僧衣、不趁体、破僧鞋、只剩底、经不谈、禅不理,吃酒开荤好诙戏,正是看到书中这样的描述,才让游本昌决定先从穿着打扮上向济公靠拢。
于是,在拍摄济公的时候,游本昌先穿上这身破破烂烂的衣服,然后又故意用眉笔将牙齿涂黑。
传说中的济公就这样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观众眼前。
听起来好像游本昌轻轻松松就塑造出了大家心目中的济公形象。
其实并不是,这只是刚刚开始。
济公的外在形象,游本昌之后的扮演者也都依葫芦画瓢学习过。
可就是没有人能找到游本昌那个感觉。
拍摄《济公》期间,游本昌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得到回报。
电视剧播出两集之后,许多观众对游本昌扮演的济公并不太买账。
游本昌和导演都觉得这个济公似乎是缺少了点什么。
仅仅外形上像济公还远远不够,要想演好济公,必须要找到济公这个角色的精气神。
可精气神这么抽象的东西,怎么能找到呢?
当时,整个剧组压力非常大。
那时候的电视剧行业和现在不一样。
现在的电视剧都是拍完之后一次性播出。
而当时的电视剧都是边拍摄边播出,如果反响不好,随时可能停拍。
也就是说,如果再演不出观众心目中的济公,这部电视剧随时有可能“夭折”。
有一次,游本昌早上四五点起床去西湖边上拍日出,拍完后他就在三潭印月那休息。
导演一叫,他就马上衣服,化好妆,穿着破鞋塔拉着跑,跑到九曲桥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这就是小说里描写济公踢踏踢踏不跟脚,一下就颠上了的步态。
风靡一时的济公步就这样诞生了,那个虚幻的济公形象变得越来越真实饱满。
在对济公的外在形象改造之后,游本昌还不满足,又着手改造剧本中济公的性格。
许多人都知道,《济公》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清代小说《济公传》改编的。
但是关于济公最早的传说,却不是这个。
济公是民间传说,传说就有可能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游本昌觉得自己也可以编,如果编好了说不准也能传下去。
当游本昌看到剧本里写到济公和欺压百姓的宰相称兄道弟的时候,他提出,这种写法虽然遵从了小说原著,可是却削弱了济公看淡名利,好打抱不平的人格魅力。
游本昌就开始着手修改剧本。
于是,观众们才能看到济公大闹宰相府戏弄为虎作伥的恶人,解救被欺压的百姓。
在游本昌的改动之下,观众终于看到了那个外表疯癫,却专管人间不平事的济公。
剧本里,原本还有这么一个情节。
济公没钱又想吃馒头,于是就将黑乎乎的五个手印印在馒头上,老板不得不把馒头送给济公。
游本昌看到这个情节后又开始急了,他觉得这是济公在占小便宜,吃白食。
于是,他又开始想办法改剧情了。
在游本昌的要求下,这段情节又多加了一个镜头,就是在济公拿走馒头之后,又扔回了几个铜钱。
就这样,在游本昌的改造下,电视剧中的济公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又不失幽默可爱的形象。
济公的形象虽然已经被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但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剧组还遇到了很多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电视剧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缺少资金,没有特技,只能实景拍摄。
有时候为了拍摄需要,年过五旬的游本昌不得不爬到悬崖边上,冒着生命危险却还要演出济公的那种轻松自如。
剧中,有一场济公在寺院里大吃特吃肘子的戏,戏里游本昌吃的特别香。
然而,这个看似肥美的大肘子,其实已经臭了。
当时,已经是夏天了,39度的高温下没有任何冷藏措施就这么放了24小时。
第二天拍摄的时候,导演说:“嚼嚼嚼,吃吃吃”。
由于导演没有喊停,游本昌只好大口大口地嚼着肉。
一直坚持到导演喊停,他才“哗”的一声全部吐了出来。
事后,大家都笑他,既然知道肉已经臭了,就别再演了。
但在游本昌看来,这是作为一名职业演员应有的敬业精神。
在剧组,游本昌不仅要吃臭肉,还得吃“板子”。
有一次,年纪尚小的女儿来剧组探班,她想看看神通广大的济公是如何施展法力的。
但是,刚到现场,女儿就被父亲游本昌吓坏了。
这一天,正在拍摄济公在衙门受刑的戏。
剧中的情形是由于仙气护体,衙役即使用尽全力打板子,济公却依然睡的香甜。
可实际上,由于剧组资金匮乏,衙役都是临时演员扮演的。
一开始,这些人怕掌握不好力度,不敢真用力打。
但导演又要求真实,那就只得真打。
最终一共打了12遍,导演才喊停。
虽然已经提前做了防护措施,但这场戏拍完之后,游本昌站都站不起来了。
女儿看到后,吓得当场大哭。
众人又是哄又是逗,这才平息了这场小小的风波。
这部电视剧,游本昌投入了所有的精力。
他时常琢磨着如何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表现出济公的法力无边。
有一出济公狱中显神通的戏,就是游本昌和道具师思想碰撞的成果。
狱中的济公戴着手铐的手铐,就是用南方的糕团做成的。
最后,济公直接将锁吃掉的片段,反而还成为了一个噱头。
当时,影视制作条件相对落后,无法通过影视效去实现。
于是大家就想到了很多妙趣横生的点子,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比如,济公如何通过法力去通报好友,游本昌就想到了这原理和录音机一样,只不过将录音机换成了玉兰花。
而剧中济公将对方的酒吸引过来则是通过正拍反方来实现的。
这些奇思妙想的点子,再加上游本昌多年的哑剧经验,让《济公》这部电视剧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演了一辈子小角色的游本昌,终于尝到了大红大紫的滋味儿。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自从出演《济公》之后,想约游本昌演戏的人越来越多,可他却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剧本。
游本昌曾说:“我不愿接我觉得不行的片子,再怎么动员我我也不干。”
《济公》播出后,人们似乎将游本昌和济公划上了等号。
这一点,也让游本昌对剧本的挑选更加严格。
比如,对济公形象有损的不演,不能传播真善美的不接,想要借济公火一把的烂剧本也不演。
然而,接下来他却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他要拍摄一部以哑剧为表演形式的电视剧。
1994年,游本昌投资拍摄的《济公游记》赚了180万。
这个价钱,在当时那个年代几乎是天文数字。
但61岁的游本昌却并没有准备拿这个钱养老,而是将全部积蓄都投进了电视哑剧《游先生哑然一笑》中。
许多人都劝他,把哑剧做成电视剧可能会遭遇失败,但游本昌却偏要试试看。
然而,最终却没有一个电视台愿意购买。
当时,游本昌几乎搭上了自己所有的家产,然而他却从来不曾后悔。
他说:“作为一个演员,我做了我想做的,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在中国的哑剧事业上留下了一笔。”
自从把哑剧做成电视剧遭遇滑铁卢之后,游本昌这个名字就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但其实,他并没有放弃演艺事业。
只不过,济公这个角色实在是太过经典,太深入人心。
以至于大伙儿都只记得游老师的济公了。
甚至,游老师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话剧也离不开济公的烙印。
比如,他出演的一部话剧《弘一法师最后之胜利》,对于出演的原因,游本昌是这么说的:
“杭州的虎跑寺,800年前济公葬在那儿了,700多年以后,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85年我演了济公,2010年我再演了弘一大师,向他致敬,这部话剧不是票房戏,不是热闹戏,而是一部非常安静的戏。”
如今,游本昌已经86岁,然而他却从来没有想过退休,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就是锻炼身体,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作。
他说:“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不会放弃对艺术的坚守”。
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图片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