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冬至有什么节日风俗
2023-04-21 20:00  浏览:25

大家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很多人还不知道冬至有哪些节日习俗。下面是详细的解释。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冬至有哪些习俗?

1.牺牲

冬至节也叫冬至节和冬至节。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历来为朝廷和百姓所重视。从周朝开始,就有祭祀活动。

2.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无论贫富,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大餐。俗话说“十月一日,冬至到,家家吃饺子。”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这天戒药而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不忘“医圣”张仲景在《去寒焦耳汤》中的恩情。南阳至今仍有一首民谣,叫“冬至胡作非为饺子碗,冻耳朵没人管。”。

3、九九祛寒

进入第九年后,一些文人墨客搞所谓的降温御寒活动。他们选了一个“九”日,与九人见面饮酒(“酒”与“九”谐音),餐桌上用九菜九碗,成桌者用“九花”席,以得“九九”之意,以消暑散寒。

99冷歌:19,29不拍;3月9日和4月9日在冰上行走;5月9日到6月9日,看河边的柳树;79河开,燕子89里来;99加19,到处耕牛。

4.吃馄饨

以前老北京有句话叫“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汉朝时,北方的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有匈奴部落和屯部落两个首领,非常残忍。百姓深恶痛绝,便用肉馅包成一角,以“浑”“吞”之音称之为“馄饨”。讨厌吃饭,求平息战乱,过太平日子。因为馄饨本来就是冬至做的,所以冬至家家都吃馄饨。

还有一种说法是:冬至那天,首都所有大道上都有盛大的法会。元初道士拂袖取经,上桌为佛祖祝寿。道教认为,元初的佛象征着混沌未分、道未显的第一个世纪。因此,人们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云:“夫馄饨之形如鸡卵,颇似天地之乱,故冬至食之。”其实“馄饨”和“混沌”谐音,所以人们引申吃馄饨来打破混沌,开天辟地。后人不再解释其本义,而是流传“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将其简单地当作时令饮食。

5.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始于汉代。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特别好吃,赞不绝口。从此,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冬至这天,人们纷纷吃羊肉和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现在在山东滕州,这一天叫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羊肉之类的礼物,福酒大家都喝羊肉汤,对个人、长辈、家庭都是好兆头。

6.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确立。冬至那天,要“做汤圆”或者“做汤圆”。这些在史料中也有正式记载,并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为汤圆”。包好饺子后要祭神祭祖,然后一家人围着吃,这叫“添年”。所以冬至吃汤圆是古代的事。

冬至节气有什么讲究?

1.冬至回你妈家

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城市,人们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因为“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制约。以前媳妇秋收后会回娘家,所以有冬至回婆家的习俗。虽然现代社会如果要严格遵守是没有自由的,但是如果家人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作为晚辈,我们最好还是和家人善意的商量一下。冬至是团圆的节日,一定不能失去与家人的和睦。

2.冬至结婚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不适合结婚。古人认为婚期应避开四天至前一天,即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及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宇宙处于混沌状态。在传统习俗中,它被认为是四日和四日离开,所以在这个时候结婚是不吉利的。通常,我们在选择结婚的吉日时会更加谨慎,所以边肖建议我们最好避开冬至,选择另一个日子,这样对婚姻来说会有一个满意的开始。

3.冬至出门

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就是不能远行。因为冬至的白色是最短的,据说这一天是天狗来到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不能走远,天黑了也不要到处乱逛。也有人说盘古开天的时候是冬至的时候。这个时候因为天才刚刚开启,所以没有邪恶,世界旅行。但是现在的城市,晚上灯火通明,经常有人晚上回家工作学习,也是无奈,不需要太在意。当然,如果能再回家,可以预防晚上的感冒和各种意外,肯定比晚上在外面游荡安全。

以上解释了冬至有哪些节日和习俗。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信息有误,请联系边肖进行更正。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