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生于1236年6月6日,就义于1283年1月9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即今江西吉安青原区福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20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策时,以"法天不息"为题,一万多字,一挥而就。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历史事实进一步得到证明。1259年(开庆初年),元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宋理宗说要迁都。无人敢言,文天祥却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宋理宗。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
1275年(德祐元年),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时任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立即聚集兵马积极响应,他的朋友制止说:"现在元军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羊群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听此消息而奋起------"
此后,文天祥一直在抗击元兵,直至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吃饭时,突然被出现的元兵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没有死,被押送到元兵大将张弘范面前。张弘范带他到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于是,写下了《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交给张弘范。
崖山战败,南宋灭亡,张弘范劝文天祥改变态度,辅佐元朝。文天祥泪流满面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忠义,派人护送京师,
文天祥一路八天没有吃饭,竟然没死。到了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移送兵马司,关在土牢中。"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历史就这么巧合,我们从北京站乘坐104路公交车,就在"北兵马司" 下车,不知这个"兵马司"与元朝的"兵马司"是不是一个?回头往南走一百米,就到了东城区府学胡同,再往东走一百多米,就到了文天祥祠。据说,这是1376年,明朝为了祭祀南宋抗元英雄,将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土牢而改建的,至今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文天祥祠,坐北朝南,门楼成八字形,灰墙红门,门框上书"文丞相祠"四个金黄大字。大门左侧有一大槐树,墙上悬有标识"文天祥祠"、" 东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入院中,门框上向里还有一匾"浩然之气"。正对大门竖一刻有宋丞相文天祥像的石碑,石碑后左右两侧栽有柿子树、丁香树。东墙上书文天祥的"正气歌",
西侧竖有《宋文丞相传》石碑,详细介绍着文天祥。
过厅门口有一联:"地老天荒不忘一部中华史,山呼海啸齐唱千秋正气歌"。上款是"吾祖文山公英灵永垂不朽",落款是"二十四代裔孙文怀沙振董百拜撰书"。
东西两侧还有一联,"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魂在明。"系康殷所书。
进入过厅,屏风上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东西墙壁展示着文天祥不朽的生平事迹。
穿过院落,享堂高悬一匾"万古纲常",左右楹联:"正气義孤忠无愧丹心昭日月,法天抡对策长荣青史壮乾坤"。
进入享堂,抱柱有一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垂万世,明礼崇庙貌丹心碧血照千秋。
"正中彩塑文天祥持朝笏的坐像,及宋丞相信国公文公之神位牌,上悬"古谊忠肝"匾,
左右有"天地正气""有宋存焉"匾。两旁皆是历代赞语,有石碑,有诗词------
特别是"教忠坊"石碑,点出了文天祥就义之地。
文天祥囚禁土牢后,几经劝降,都大义凛然,誓死拒绝,忽必烈并不甘心,亲自劝降,文天祥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忽必烈见无希望,又担心他谋反,只好下令,将文天祥押至柴市处斩。文天祥问"哪边是南?"而后,面南而死。
妻子前来收尸,发现文天祥早已写好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自古亡国之臣未有如公之烈",明景泰年间,朝廷赐文天祥谥忠烈,柴市改叫"教忠坊"。
"府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紧靠文天祥祠,训导词非常明确:"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行",教导后学,精忠报国。
过厅与享堂之间,院中有一棵大枣树,枝干向南,自然倾斜,历经沧桑,不屈不挠。树下有标识,据说是文天祥亲手所植。这棵枣树象征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驻足良久,不由写出一首诗来,"枣树沧桑颈向南,秋秋落叶悼文山。人间变换天不老,岁岁枯荣草木贤。"借此,赞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
九口20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