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乾县特色产业脱贫 陕西乾县大王村
2023-04-19 13:29  浏览:43

乾县特色产业脱贫 陕西乾县大王村(1)


▲当地小学员表演蛟龙转鼓 梁挺/图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 通讯员 赵明楠

“蛟龙转鼓协会办活了,我们可喜欢了,大家图个热闹喜庆,还能增收,特别好……”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王村镇大王村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蛟龙转鼓为依托,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在振奋的鼓声中奏响乡村振兴之歌。

大王村党支部书记、乾州蛟龙转鼓协会会长梁党通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随着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干劲越来越足,大家主动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大力复兴蛟龙转鼓,让其在助力乡村振兴和传承非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挖掘乡村非遗资源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大王村地处乾县南塬,毗邻华夏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乾州蛟龙转鼓“鼓之舞之”,其英姿飒爽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和秦人秦鼓的剽悍风韵。近年来,乾州蛟龙转鼓的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复兴表演和参与地方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

梁党通介绍,以乾县王村镇大王村群众为主发起的乾州蛟龙转鼓协会,每逢春节都会举办隆重的蛟龙转鼓等一系列群众联欢活动,既宣传了非遗项目,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蛟龙转鼓让我们的节日活动更加精彩纷呈、热闹非凡,它火热的气氛和阵势不仅感染人,也具有融入吸纳性,让大家在参与中和谐融洽,丰富了节日生活。”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一位干部如是说。乾县当地适时深入挖掘乡村非遗的文化力量和传统内涵,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演出内容,扩大影响力和传播面,同时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在参与当地文化生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传承创新走出去

擦亮地方非遗名片

乾州蛟龙转鼓每年都会举办培训班,招收青年学员,培训班得到了青少年的积极响应。“学习表演技艺非常有趣,通过学习掌握了鼓点和舞蹈配合的技法要领,我也很愿意为传承和发展非遗努力。”培训班里的一位小学员这样说。

蛟龙转鼓在传承发展中还不忘精进,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打磨。在梁党通的带领下,乾州蛟龙转鼓协会多次拜访西安打击乐艺术家安志顺、安源,与其一同探讨、切磋鼓舞艺术,并现场观摩学习。为不断充实力量,协会还邀请台湾打击乐协会主席连雅文来村里访问交流,并成立乾州蛟龙转鼓青少年艺术团,培养孩子对乡土艺术的兴趣。通过对农村各类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群众对乾州蛟龙转鼓这块非遗招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更多人自愿投身于传承和发展非遗事业。

据悉,蛟龙转鼓先后参加了乾陵女皇菊花展、江苏太湖艺术节、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杨凌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花馍艺术节等活动的演出。节目《少儿蛟龙转鼓》获“大秦故都 德善咸阳”咸阳文化丝路行优秀节目展演一等奖。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对蛟龙转鼓进行了深入报道。蛟龙转鼓还被中央文明办列为非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项目。

探索产业之路

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乾县广大干部在梳理和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基因中,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蛟龙转鼓成为其中的有力抓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保障。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是乾县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乾县着力将“蛟龙转鼓协会文化基地项目”建成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项目,实现成果转化。

据悉,2018年5月,大王村组建了乾县唐韵蛟龙转鼓演艺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传习基地,设立有活动室、排练厅、讲习厅、档案资料室等,使其综合性文化服务功能得到更大发挥。

当地将培养人才纳入长远目标,面向群众进行技艺传授,服务涉外演出,拓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有骨干队员150名,其中陕西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咸阳市级传承人2名、中国民协会员3名、陕西省民协会员18名。

如今,随着乾县全域旅游兴起,蛟龙转鼓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当地生态农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作为蛟龙转鼓传习基地的大王村,坚持“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同时发展以商贸街区、畜牧养殖为主导的多样化产业,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将非遗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让其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乾县特色产业脱贫 陕西乾县大王村(2)

,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