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人生需要努力践行,追求知修与德行合一”,即道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中庸》思想的精髓是:“诚”。
“诚”将天道、人道及天人合一思想完美地集合在一起,《中庸》原文中,对于“诚”的解释有以下7种。
1、诚者,天之道也;
2、诚之者,人之道也;
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4、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5、诚者,自成也;
6、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7、诚者,非自成而已也。
从字面上讲,诚就是要人们“诚信、真实”,从伦理上讲,诚是一个道德范畴,强调为人处世时忠厚讲信用,不欺骗他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人如何才能达到诚的境界呢?孔子的回答是人必须修身、知人、行五道、三德。由此推展开来,提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九种常行大纲及其效用方法。
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具体而言,要内心虔诚,外表端庄整洁,不符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去做,这就是用来修身的方法;摒弃谗佞小人的坏话,疏远女色,轻视财物,珍视品德,这是劝勉贤人的好方法;尊崇他们的地位,丰厚他们的俸禄,用同一好恶标准以示公正无私,这是劝勉亲人的好方法。
给大臣们多设属官,让他们指挥办事,使得他们有精力思考国家大事,这才是抚慰大臣的方法;对待群臣要有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是劝勉士人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征役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是关怀劝勉百姓努力生产的好方法;每天视察工匠的工作情况,每月考察他们的成就,发放的钱粮工资要与他们的劳动功效相称,这是劝勉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
对远方的客人要热情迎接,盛情款待,热情相送,对有才能的人要给予奖励,要同情和容纳才能不足的人,这是用来安抚远方藩国和商旅宾客的方法。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被灭亡的国家,整顿混乱的秩序,支持弱小,让诸侯的朝聘按时进行,薄收他们的贡赋,丰厚天子的赏赐,这是安抚诸侯、使天下畏服的好方法。
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合理的重要保证。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一个“诚”字上,就是要真诚专一。
对于个人而言,修身在于至诚。修身并不是一个人抱经苦读、冥思苦想。首先,从修身的步骤来看,思修身则要事亲,要行孝悌礼仪,要事亲则要求知人,要知人则需知天,天即自然之理。能知天,则知人;能知人,则能事亲;能事亲,则能修身。可见,修身须从明辨善恶始,事无巨细,要做到有节制,随时处中,知行合一,推己及人并将善行发挥到极致。
中庸之道所真正推崇的,绝不是浮夸浅薄的处世之道,相反,却是更理性、更睿智的哲理——以诚立身,诚化天下,无论在任何年代,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而言都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扩展资料:
“中庸之道”是一种利益平衡的智慧,强调通过利益平衡来达到司法公正。清代法官认为审判的方法是“平此两造”,即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如此才能实现司法公正。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平衡术”,不仅指利益的平衡,还包括审判依据之间的平衡。中国古代儒家化的法官审理案件时注意寻求“情理”与法律之间的平衡。何谓“情理”?按照日本学者滋贺秀三的说法,情理就是人们的公平正义观。
情与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也有细微的区别,“理”更抽象一些,指道德原理、道德原则;“情”更具体一些,更感性一些,指道德规范、道德情感。中国古代法官以“情法允协”作为审判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指情法兼顾、情法平衡。《名公书判清明集》称法官审判就是“酌情用法,以平其事”,“酌情用法”就是平衡情理与法律,这样有助于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平衡。
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庸之道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据说是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个“诚”字。
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标准,并且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境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一种状态和境界)是天之道,追求达到诚的状态和境界是做人之道。达到诚这种境界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中庸,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事理,从容不迫地合于道,这就是圣人。追求诚,就要选择善,然后执著追求。
引申含义:
诚,是自我修养而成的;道是自己应该走的路。诚,是万物的终结和开始。不诚,就没有万物。所以君子贵在使自己达到诚的境界。
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够治理天下的人伦纲常,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才能掌握天地演化和生育万物的道理。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中庸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
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思想体系: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
中庸的核心思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庸的核心思想行为、中庸的核心思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