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01 -
人死了会去哪儿?
人的生死有没有轮回?
人的灵魂和肉身是否是剥离的状态?
这些问题都属神学范畴,无法用科学解释,但爱因斯坦(或者牛顿)曾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我曾经遇到过一件神奇的事,有一年我去大连旅游,走到滨海路(近星海湾端)时,恍惚觉得这个地方我曾经一定来过。
大概有那么十几秒的时间,包括路过的人,前面的风景,及古堡墙上的刻字,我都能预测出来。
后来我有跟朋友提起过这件事,他们开玩笑说,这是“平行空间”,这个二维世界之外,一定有另一个你存在。
自然我是不信的。
- 02 -
人之生死,如同灯起灯灭,对于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而言,我把生命这场过程视为偶然,如果我祖母没有生我父亲,我父亲没有娶我母亲……许多环节只要错一个,我就不会存在。所以我总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这个世界走一遭。
但有些事,不是理论能讲得清楚的。
比如大诗人王维,他61岁那年致仕,辞掉了所有官职,条件是换自己的弟弟回京,此前因“安史之乱”被俘,王维有失节之嫌,弟弟王缙因平乱有功,且自愿削籍,才保王维一命。
终于告老还田的王维,在终南山写下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句,同一年7月,他就与世长辞了。
值得一说的是,王维过世前两个月,进谢恩状,给所有认识的亲朋都写了信,作尘世最后一别。
这样的经历,初唐诗人陈子昂也有过,他晚年入狱,临终前曾为自己卜了一卦,之后长啸“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那一年他42岁,卦成而终。
凡人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诸葛孔明和刘伯温能掐会算,靠的是雄才大略,但人对死亡的感知,或许是存在的。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诗人,和他的“绝笔词”。
- 03 -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出自钱惟演的《玉楼春》
钱惟演,北宋初期的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
关于钱惟演,他的历史评价并不太好,但也无大恶,主要被诟病的是攀权附贵,两面三刀。他曾依附于奸相丁谓,并致力于排挤寇准,丁谓死后,他又去讨好寇老西儿。
不过钱惟演十分爱才,厚遇文士,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曾受过他的提携。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词,它作于公元1033年,当时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崩,仁宗开始亲政,钱惟演失意于此,从这首词里也能看出他的惆怅与感叹,甚至有对自己命运的感知。
- 04 -
钱惟演这首《玉楼春》大意可解为:
城墙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啭,城下碧波荡漾,春水拍打着堤岸。这些绿杨和芳草不知何时会枯萎衰败,想到这我就泪眼朦胧,愁肠寸断;
人到晚年,那些美好情怀逐渐就消散了,照着镜子,发现自己昔日的容颜早已不在。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饮酒,如今唯恐酒杯不满,只想痛痛快快醉上一回。
写下这首词是,钱惟演已经57岁了,而他的人生终别在58岁,所以这首词算是他的“绝笔”,从词意中蕴藏的情感来看,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告别。
古人云,人生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我还没到那个年纪,人生还有无限可能,但犹记得我爷爷过世的前一段时间,也总是在话里话外安排自己的终老之事,包括给自己寻找“风水宝地”,他的墓所是自己选的。
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按部就班,丝毫没有波澜和改变,实际上我们早早地就能看清自己的命数。
并且,你的身体也会给你信号,反映出你的生存质量。
但死亡不是终点,就像电影《入殓师》中的经典台词: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进人生的下一程。我作为守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对他们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也写过:
“人生就像一列不断向前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确、温和地看待生死,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行将就木时不留遗憾。
- END -
.
郑重提示: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已托管维权机构,搬运、洗稿、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