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诗词的关系,女儿下午突然给我们发信息说“今天是九月初三”,好像怕我们不知道,接着来了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
是的,我们都熟悉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诗,老妪皆可懂得。也许因为这个缘故,因此我们对他的诗大多没有深读。
我对这首诗感兴趣,还是后来读到了明朝的大才子杨慎对这首诗的评价。说这首诗宛若一幅精美的画卷。再后来,又看到清朝才子王世祯对这首诗也是评价即可,说它不仅景色美,而且旋律美。这倒是我以前没有细品过了。
鉴于此,在这个九月初三的夜晚,我也试着品鉴一番。白居易的诗大多是情景交融的,先写景,再抒情,而这首诗比较特别的是,它纯粹写景。
首先必须肯定,这首诗确实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光线贴着地面射出去。这里最好的动词是“铺”,显得宁静和柔和,感觉夕阳在水面上特别有动感,光打在水面上是一大片。半江瑟瑟半江红,被夕阳铺到的水面是红色的,而没有阳光的地方则是暗色或者绿色的。这两句不仅仅是诗,绝对可以入画,诗读完,脑子里就有了画面,非常的鲜活和具象。
可怜九月初三夜,这句话明面上看是交代时间,仿佛是绝句里过度的一句话,除了时间之外没有实质性意义,而据专家们分析,这句话大有深意。一者它强调了时间,即当天是九月初三,这是一个中秋的晚上,此外,这里还有一个隐含的知识,阴历九月初三,月亮是辰时升酉时落,即在这个日子,傍晚时分,月亮会跟着太阳一起落山的,即这一时刻,天上同时出现了太阳和月亮,即有日月同辉的天际。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在九月三日出现应该是“寒露”,在草尖上悬挂的露珠像珍珠一样熠熠生辉,月亮像一张弯弓一样挂在天上。天上地下,景色都是禁止的,即便不解释,读者也能感受到,露珠上散发出来微弱的寒气。
非常朴素的28个字,从远到近、从天上到地下、从江面到陆地,从暖到寒,内容太饱满了,画面太唯美了。最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这首诗是静止的,这种静止是心旷神怡的静止;这首诗是带温度的,读完之后,仿佛嘴里都能呵出淡淡的白雾。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申请外放地方为官的途中,远离了浑浊不堪的朝廷,白居易感受到了身心的自然放松,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下,他才会如此心细地体察着大自然山水的美妙,因此也就会写出这样如诗如画的作品。读了这首诗,脑子里突然冒出“宁静致远”这个词,也许只有在这般曼妙的夜景下,心才能真正摆脱身体的束缚,到达无边无际的世界。
在写作之前,我凝望着窗外,路灯和车灯光反射到空中,地面上不时地有人员和车辆在走动,空气中始终有轰轰的噪音,整个天际像一个黑顶子扣着地球,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黑洞,它可以吸纳地面投射过去的一切元素。
我没有丝毫羡慕诗中美景的意思,因为,那是我不可能进入的世界,我希望在这么看似嘈杂的氛围中,跟在学校里苦读的女儿,用心共享着这么一个属于诗的夜晚,这也是人间美好。
可怜九月初三夜,我们在品诗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