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如何开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的老师
新课标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技能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创设情境”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办法。因为有了情景,计算教学才有了生命活力,才能展现数学课堂魅力。
数学中的情景应该是有价值的,而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知识体系密切关系的,让学生“触景生思”,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和兴趣情境。
怎样让现实情境为计算教学更好地服务?首先要明确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目的之一是加强枯燥、单调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目的之二是借助现实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理算法,把学生从机械、无效的繁杂运算中解放出来。其次,计算教学的本质是算理算法:通过学习,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技巧―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计算教学的目的。情境导入是手段,现实情境要为计算教学服务,两者关系不能颠倒。教材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计算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和数量关系都是比较简单的,表明分析数量关系不是目的,借助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计算的意义才是根本。
二、重视算理和算法教学,优化算法
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都应该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计算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算理和算法,学生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类、评价,从而找到***算法,形成计算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数感
“新课标”首次提出“数感”一词。概括地说,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如四年级教学简便计算时,对25、4、125、8这几个数的敏感等。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认真扎实地学习知识,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练习,通过一些必要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久而久之,达到强化数感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表面看是“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老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板演符合规范,既言传又身教。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第二,验算的习惯 。拥有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日常教学中忽略验算教学,这是我今后教学要注意的地方。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提高解题正确率,教师必须确立“凡做题必验算”的思想,教会学生验算方法,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验算习惯。
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计算课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儿童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多媒体整合,为学生创造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
如何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
如何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目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而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学生计算的能力不如以前娴熟。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我曾经有过困惑,尝试了计算教学的改革,以下谈谈我怎样进行计算教学的。
一、计算教学与情境创设。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正确区分情景在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中的不同作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计算而教,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而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那么,计算课要不要情景,怎样用情景,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我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情景,更要合理使用情景。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二位数的口算,有这样一个情景。(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2)二(3)班和二(4)班能吗?这块计算内容,从乘船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借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设计情景时,意在让学生通过一条船能坐68人和四个班各个班的人数这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出学习的计算内容。提出问题后重点解决31+23和32+39是怎么计算的,如前者先算1+3=4,再算30+20=50,最后算50+4=54,后者先算32+30=62,再算62+9=71。即重点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这个情景放在解决问题的课上,那么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31+23,是因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合乘一条船,所以要用加法做,即分析所谓的数量关系,两者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教学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景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一旦偏离了这个中心,计算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三、关于算法多样化与***化。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中,23+31=,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计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3+1=4,50+4=54;还可用竖式计算等等方法,只要学生能想出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可允许他们用,等他们用了以后他们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后面的32+39=中,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优化,需要适时优化。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在教学时我是采用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进行教学。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知识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发现的我都决定不包办代办,把自己定位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自立性、创造性。
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就广。
三、多样化的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延伸。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是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等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课改初期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理是算的一种道理和想法,而算法是算理的一种表达形式或书写格式,算理要通过算法来表现,算法又要体现算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特别突出对算理的理解,追求算法多样化,在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时有偏向了算理,究竟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起和谐平衡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算理。学生在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明白一个个算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展示多种算理时要找到突破口。在交流多种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恰当的一种作为切入口,大部分学生容易理解的进行突破。
三、注重算理和算法之间的沟通。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应及时落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算法的掌握。
四、基本算法要强化训练。在多种算法中有基本的算法,所以对基本的算法有必要进行强化,规范,示范,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会。
其实个人认为这两个关系如同哲学中主观与客观关系一样,两者都不可费,两者相辅相成,这两者关系是辨证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重视沟通。
计算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计算的算理是指计算的理论依据,通俗地讲就是计算的道理。算理一般由数学概念、定律、性质等构成,用来说明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计算的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或方法,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
算理和算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算法为计算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和快速性。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计算教学中“走极端”的现象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关系的结果。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支配,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教学方式“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偏向“重算法、轻算理”的极端。与此相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繁,掌握算法过软,形成技能过难,教学走向“重算理、轻算法”的另一极端。
如何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防止“走极端”的现象,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计算教学要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使计算教学‘既重算理,又重算法”“把算理与算法有机融合,避免算理与算法的‘硬性对接’”“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计算教学要让学生探究并领悟算理,及时抽象并掌握算法,力求形成技能并学会运用”等等,这些观点对于计算教学少走弯路、提高计算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笔者认为,处理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还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有机统一的整体,形式上可分,实质上不可分,重算法必须重算理,重算理也要重算法;二是计算教学的问题情境既为引出新知服务,体现“学以致用”,也为理解算理、提炼算法服务,教学要注意在“学用结合”的基础上,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为主;三是算理教学需借助直观,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充分感悟的过程,但要把握好算法提炼的时机和教学的“度”,为算法形成与巩固提供必要的练习保证;四是算法形成不能依赖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彻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五是要防止算理与算法之间出现断痕或硬性对接,要充分利用例题或“试一试”中的“可以怎样算?”“在小组里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等问题,指导学生提炼算法,为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衔接服务。
计算教学:算理、算法和算律怎么教?——种子课2.0
一、算理怎么教?
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
算理解决了计算“对”的问题,比如1/8+3/8,1个1/8+3个1/8是4个1/8,写作4/8。
算法解决了计算的“快”的问题,比如1/8+3/8=1/8+3=4/8,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所以算法是对算理的熟能生巧。计算,总离不开又对又快这两个要求。
教材上呈现的算理是套用生活原型的,但会让学生产生问题。
从意义对算理进行理解会更流畅。比如3/8+2/8,是3个1/8加2个1/8等于5个1/8,也就是5/8。
加减法的实质是计数单位不变,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并不是画图就能表达清楚,关键要看说明什么问题。
二、算法怎么教?
以“分数除以整数”为例
比如4/7÷3书本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的理解和教材意图是有差别的。
原因是教材将4/7的单位“1”作为单位“1”继续分割为三份,学生理解是将4/7作为单位“1”分割为三份。
让学生从意义进行理解。比如2×1/3表示把2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2÷3表示把2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
因此2×1/3=2÷3,因为他们的意义完全相同。
并不是所有算法的理解都要从生活中去找原型,用意义来支撑对算法的理解也能通畅。
三、算律怎么教?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教学应该从对算法的运用开始。
比如14×6+6×6,应该让学生从14个6加6个6等于20个6这样的意义理解。
浅谈如何在面上中学开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枯燥、严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在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难度大,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
一、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分散难点
新课标指出:“学习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教学是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是算法教学的必要的延续。
教科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使用的编程语言是VisualBasic6.0。它和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书籍一样,先花大量的篇幅介绍与VB语言开发环境及语法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后才开始程序三种基本结构的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对内容进行调整,改变了教材中原有知识的逻辑结构顺序。这样学生可以边用边学,以用促学。
教师在每节课教学过程中都以简单有趣的小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让学生对算法和程序设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摩、模仿、尝试等阶段逐渐到学生能独立操作。开始选择的例子比较简单,如“在屏幕上输出‘studyVB’”、“已知三边之长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前100个自然数之和”等。在此过程中适当忽略VB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其中数据的输入只要求用inputbox()函数完成,数据的输出直接用print语句在窗体完成,整个事件只要求由命令按钮command1_click()来触发,这样的目的一方面是减少太多新知识对学生学习算法思想的干扰,将难点分散,另一方面控件少的程序也更容易上机调试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其次教师应联系学生的数学知识,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练习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计算机解决问题,必须严格地按步骤进行,这和我们平时解决问题是有区别的。因此在算法设计中,应将解题的每一步都想清楚,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同学刚开始不太适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选教学案例,联系学生的数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出发,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练习。学生刚刚学习过海伦公式,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教学中可采用“已知三边长利用该公式来求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例子。因为学生有数学基础,只要将解题步骤稍加修改就写出如下算法:
1.输入三边长;
2.求面积;
3.利用海伦公式s=p(p-a)(p-b)(p-c),p=a+b+c2,求出面积s;
4.输出面积s;
5.结束程序。
根据此算法编写好程序,在调试运行中发现如果三边长为10,10,30时就不会输出结果。那么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就想到这样的三条边是组不成三角形的,怎么改?自然是输入的a、b、c要先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组成三角形的,所以要在第二步之前添加一句,“如果不能同时满足,就输出‘输入数据错误’,转5;否则转2”。通过以上的例子,既体会到了算法的严谨性,学生也学会了顺序和选择两种结构的算法描述。
教师还用趣味数学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讲解“水仙花数”、“百鸡百钱”、“韩信点兵”、“棋盘上的麦粒”、“鸡兔同笼”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大家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三、一题多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编程能力
学生固有的认识框框和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一大障碍。只有多实践才能体会和认识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等方法,精心选择一道例题,让它由浅入深循序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对弄清基本概念,提高解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都是有益的。例如,对于“求s=1+2+3+4+5+6的一个算法”就可以拓展以解决一类问题,如s=12+22+32+42+52+62,s=1+12+13+14+15+16,s=1-2+3-4+5-6,s=1×2×3×4×5×6等许多问题。这样引导学生对比for-next以及do-loop循环的语法及适用情况。通过“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
四、教师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调试程序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不能忽视技术,但我们强调的技术不再是以前那种“软件说明书”式的操作。实际上对学生来说,犯的错误具有共性,主要是标点符号错误,比如“:”和“;”,关键词与变量名之间没有空格,语句书写不完整,有if没有endif,有for没有next,变量名、对象名引用时出现拼写错误等,其实学生只要掌握一点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上机效率。通过训练学生不但能自己调试程序,更能加深对程序的理解,尤其是到循环结构以后,这种作用就更明显了,而且这种能力完全可以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新课程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对学生来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进行创新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师不再只是教学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关于算法教学和算法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