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杂交第二天
1.
1)将探针回收,放于-20C保存(通常探针可重复使用十次左右)。
2)加入50%甲酰胺/2XSSCT溶液1毫升,60℃,放置30分钟,重复一次。
3)置换2XSSCT1ml,60℃,放置15分钟。
4)置换0.2XSSCT1ml,60℃,放置30分钟,重复一次。
2.
1)用MABT洗两次,每次五分钟,放在摇床轻轻摇动。
2)室温下加1ml 1:2:7溶液,时间为一小时。
3)按1:3000的比例在1:2:7溶液中加入酶连,4C 冰箱过夜。
分子病理学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及方法研究疾病发生L发展的过程,从而为传统的病理学注入了生机。在如今的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运用核酸原位杂交、PCR技术、免1疫荧光、免1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能够更加深化对疾病的本质认识,对于肿1瘤的诊断和治1疗也有着临床的指导意义。分子病理学诊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肿1瘤易感基因的检测,对于肿1瘤高危人群的筛检具有实用价值,如检测GSTπ基因以判定个体暴露于致癌物是的致癌危险性。2、肿1瘤相关病毒的检测,如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标本中HPV、EBER等病毒。染色体发现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染色体检测被广泛用于动、植物及人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随着染色体分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染色体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用于肿1瘤分子诊断。肿1瘤细胞的染色体变化是一非常普遍的现象,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在肿1瘤形成的生物学基础方面,原发性的染色体变化与引起肿1瘤的直接原因有关,肿1瘤细胞中可以发现各种形式的染色体畸变,如缺失、重复、易位、重排、单体断裂及核内复1制等;继发性变化主要是肿1瘤细胞核型的改变。染色体的检测对于肿1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判别等方面都重要意义。染色体的检测方法进展很快,检测的精1确率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