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采取以选育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甘薯根腐病的为害。
甘薯根腐病属多种镰孢菌侵染所致。中国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甘薯根腐病菌无性阶段为腐皮镰孢甘薯专化型(学名: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batatas Mcclure)。在自然发育循环中,病菌的繁殖为分生孢子。在人工培养基上,菌丝灰白色,呈稀茸毛状至密绒状或絮状,并有环状轮纹;培养基底色淡黄至蓝绿或蓝褐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呈短杆状,多数单胞,大小为(5.5-9.9)微米×(1.7-2.8)微米,少数有一个分隔,大小为(13.2-17.6)微米×(2.8-4.6)微米,聚合成假头状,生于瓶状小梗上。小型分生孢子梗较长,大小为(24-31.2)微米×(2.9-3.6)微米,
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带菌土壤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和菌态尚缺乏深入研究,从轮作3-4年地块仍能继续发病的情况推测,相当大的一部分病原菌至少在土壤中可存活4年。在土壤中,病原菌的垂直分布可达100厘米土层,但以耕层土壤中密度。 [4] 在中国北方甘薯育苗区及直接种植种薯的窝瓜下蛋的田块,病种薯是苗床和大田薯秧的初侵染来源。病种薯不仅组织内带菌,其表面附着的带菌土壤的致病作用也很重要。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甘薯根腐病在中国山东省的发病始见期,春薯一般在栽后20天左右,夏薯在栽植后10天左右,6月下旬至8月份为发病盛期,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下降,病情有所减轻。发病温度21-30℃,适宜温度为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对发病较为有利;相反,若雨水调和或土壤湿润,发病有所减轻。品种与发病的关系:对甘薯根腐病尚未发现品种,但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