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度:由于鱼类的代谢强度和体温的变化,温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适宜的温度,水体中的细菌和浮游植物等生长繁殖迅速,这样就加快了池塘物质的循环,能为鱼类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十分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池塘的溶氧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情况下水温度每升高10℃,药毒性会增加2—3倍。
2、盐度: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因盐度不能直接测量,所以,随着盐度的测定方法的变化和改进,在实际应用中引入了相应的盐度定义。
盐度作为水产养殖环境的一个重要理化因子,与养殖动物的渗透压、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渔稻共作尾水处理模式
采用渔农综合循环利用模式,使养殖尾水处理与稻渔共作相结合。养殖尾水直接进入稻田。稻田中养殖鱼、虾、蟹等经济动物,消除田间杂草和水稻害虫,并疏松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净化水体,净化后的水体再次进入养殖系统进行循环利用,形成一个闭合的“稻-渔”互利共生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一水多用、生态循环”。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养殖池塘→稻田→养殖池塘。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
面积配比:池塘养殖条件下,每2000~5000公斤产量配套10~15亩稻田。
适用淡水池塘、淡水养殖工程设施养殖尾水处理。
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生物调控、物理调控、化学调控等方式进行循环水分流处理。
适用于海水工厂化养殖。
水稻渔耦合尾水处理模式
利用“海水养殖+海水稻种植”尾水处理模式可以构建“海水池塘+稻渔共生”“海水设施养殖+稻渔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渔农综合循环利用模式。“海水养殖+海水稻种植”将池塘养殖排污尾水处理及“跑道鱼”等设施转型分区式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与稻渔共作相结合。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池塘、跑道设施养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设施。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每个流水槽(或相同产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亩稻田。
适用于盐度1.2%以下的排放水与海水稻田耦合,高于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释盐度后方能进行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