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中海量的古籍是传承发展学术的主要载体。随着计算机、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古籍的载体形式正在由千百年来的纸质文献向电子文献过渡,传统的手工整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准确、多面获取古籍信息资源的需求,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走上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智慧图书馆多面创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地域和服务时间的限制,是图书馆建设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多面创新,属于小微型图书馆,但具备图书馆(室)的基本功能,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窗口和终端,同时它占地面积小,可灵活布局在校园。此外,它采取自助服务方式,亲和、便利,管理简便,并可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并能借助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馆际间的资源流动与共享,从而成倍放大资源供给量、提高图书利用率。
智慧图书馆中智慧服务的特征3服务方式的集成化,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利用更小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资源、人员以及设备等要素整合、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状互联的集成系统,实现图书馆建筑形态、资源和服务等要素的虚实结合,让读者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资源系统联结,形成多向网状服务,用户可以在追寻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快速的获取相关资源。
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这个概念来自国外学者的“SmartLibrary”。近几年,国内的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一直是个热点话题,2019年“智慧图书馆”进入中国图情档学界学术热点。每次图情界的学术会议,话题总少不了智慧图书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期刊上的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从2012年几个“+”系统开始,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到如今,慢慢积累经验,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解也在迭代更新。经常有同行交流时问智慧图书馆怎样建设,怎么就算建好了智慧图书馆。说实话,这个真不好回答。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标准制定还在进行,如果有标准出来,那就有了一个衡量的尺度,大家建设智慧图书馆也就有了依据。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有好有坏。好处是智慧图书馆终于有了一个看得见的依据;坏处是这束缚了人们的创新能力,或者给了懒惰者一个更好的理由,不用思考什么,照着标准买买买或者干干干,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我们建成了智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