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展品应具有科学、知识性、趣味性
影响科普展览效果的主观客观因素很多。为了让观众都能从中得益,在展览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较高层次人们的需要,如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超导悬浮试验、光纤通讯等吸引了许多科技工作者;同时考虑到较低层次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需要,如可视电话、鱼洗、二龙戏珠、车轮转台、转椅、拓朴、留影壁、红外探测、人体测试、魔棍、光学盘、骑自行车周游全国……,以及小发明小创作等,生动地反映出基础的力学、数学、声学、光学、生理、能量转换等知识,吸引了许许多多青少年学生及大学生观众。在展品设计和展示方式上,注重了趣味性。趣味性本身表现在展品在设计制造上的精巧奇妙,引人注目,也表现在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它鼓励观众在探索中学习、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使观众感到参观科普展览既是学习科学知识,又是娱乐享受。我们的展品有50%以上可以亲手操作或现场演示,应用声、光、电、录音机等现代技术以直观、易懂、富有趣味的表现手法,揭示深奥的科学道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展品的信息化设计成为科技展品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公众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不再被看作是生产的、普遍的和永恒不变的真理的机器,而是对待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在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时代,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生活。钟启泉先生曾经考察过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对理科教育中的科学素养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国学课程改革的范式与科学素养说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中小学课堂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正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理念,重视公众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一个科技馆是否能有特色,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展示艺术设计的创新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讲,不论是自然博物馆,还是科学技术馆,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性质、形式和手段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必将随着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有所变革。例如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异常迅速,中国科技馆的发展也步入世界行列。这种发展趋势,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它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总结经验,并借鉴他人经验,自主创新,建设符合时代需要大众需要的科技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