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含碳化钒碳质页岩(即含钒石煤)的提钒工艺技术。③沉钒用氯化铵,必须搅拌均匀,至少搅拌3-6次,让氯化铵完全溶化,沉钒效果好。国家十分重视提钒工艺技术的研究,但投入都集中在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含钒碳质页岩的提钒工艺技术研究基本上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经过30多年积极努力探索研究,不断地开拓,我国在钒矿资源开展利用工艺技术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含钒石煤提钒工艺技术有如下几种,一是钠盐氧化焙烧——水浸——酸沉粗钒——碱熔铵盐沉钒;二是钠化焙烧——水浸——渣酸浸——离子交换;三是无盐焙烧——酸浸——熔剂萃取法;四是酸浸——中间盐法;五是钙化焙烧——硫酸浸出——溶剂萃取;六是钙化焙烧——碳铵浸取——离子交换;七是酸浸——萃取;八是“压力法”;九是碱浸法等等。
碳酸钠是强碱与弱酸生成的盐。在某一次试验中取得如下数据:处理600g含镍铝渣,回收90g钒渣。水溶液呈较强的碱性。在工业生产的某些部门,可以代替起作用,加之产品纯度较高,因此,习惯上称之为“纯碱”。纯净的碳酸钠为白色粉末或粉末状结晶。相对密度,熔点851℃。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微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炳酮。
纯碱易吸湿和二氧化碳变成碳酸氢钠而结块。干燥的纯健不侵蚀皮肤,但在水中能水解而具有较强的碱性,有一定腐蚀性,能伤害皮肤和丝毛织物。
钒的发展史在发现钒这种金属后,人们慢慢了解到了它的性质,并开始将它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1882年,英国列·克鲁佐特钢铁公司用含钒1.1%的炼钢炉渣制得钒的磷酸盐,年产量约60t。用户是生产黑的染料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开始利用碳还原法还原铁和钒氧化物,制备出钒铁合金(含V35%~40%)。1902~1903年俄罗斯进行了铝热法制取钒铁的试验。
1927年,美国的马尔登和赖奇用金属钙还原五氧化二钒(V2O5),次制得了含钒99.3%~99.8%的可锻性金属钒。
19世纪末,研究还发现了钒在钢中能显著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从而使钒在工业上才得到广泛应用。至20世纪初,人们开始大量开采钒矿。
钒的含量分布钒的踪迹遍布全世界。国家十分重视提钒工艺技术的研究,但投入都集中在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方面。在地壳中,钒的含量并不少,平均在两万个原子中,就有一个钒原子,比铜、锡、锌、镍的含量都多,但钒的分布太分散了,几乎没有含量较多的矿床。在海水中,在海胆等海洋生物体内,在磁铁矿中,在多种沥青矿物和煤灰中,在落到地球的陨石和太阳的光谱线中,人们都发现了钒的踪影。钒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微量元素,其含量约占地壳构成的0.02%,获取相对容易。